笃力奋楫谋发展 阔步开启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笃力奋楫谋发展  阔步开启新征程

——十八大以来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发布单位:铜川市统计局

发布时间:2022年8月31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川市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为目标,十年间,和衷共济,勇毅前行,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转型升级明显加快,民生福祉持续增进,全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未来可期。

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236.14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439.41亿元,年均增长8.3%(按可比价格计算),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占比由2012年的8.3:57.0:34.7调整为2021年的7.6:41.0:51.4。十年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规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4.9%、16.1%、9.5%、10.3%和9.7%。

一、这十年,农业经济平稳增长,乡村振兴稳步推进

十八大以来,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33.17亿元提升到2021年的60.43亿元,实现增加值从18.96亿元提升到34.71亿元,年均增长4.9%,农业经济总体平稳向好。自主培育出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为陕西渭北旱地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和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的“铜川大樱桃”“铜川苹果”带动全市果业发展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研发形成了国内首创、世界领先的“生物质绿色循环高效利用技术”成果,绿色循环农业发展技术取得突破。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得农村主体经济发展迅速。2020年所有村都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全面消灭了经营收入“空壳村”,比省定目标提前了2年。抓住“产业发展、技术帮扶、主体带动”三个关键,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战效果明显。延续美丽乡村建设“一二三四五”工作机制,先后涌现出了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的淌泥河、周陵村,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村”、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的马咀村,产业振兴、生态宜居的新乡村正在焕发新光彩。

二、这十年,工业结构优化,转型升级加快

十八大以来,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高于生产总值1.2个百分点。聚力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西北唯一双“国字号”循环经济产业园——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煤炭、水泥产能分别压减至1700万吨、2000万吨,水泥落后产能全部关停拆除,产能减量置换建成金隅冀东、尧柏两条国际一流万吨生产线,西部建材基地重要地位愈加稳固。美鑫30万吨铝镁合金达产达效;全链布局汽车零部件产业,达美轮毂、特必克刹车片等建成投产,汉德车桥、力得盘式制动器、德沃智达车轮等项目加快推进,玲珑轮胎项目落地;依托“药王”孙思邈品牌,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先后引进兴盛德、方舟、千禾、天一秦昆等特色医药企业。2021年5月,铜川市作为全省唯一地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为2020年度“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明显”城市。2021年,非能源工业增长13.7%,占规上工业比重33.0%,贡献率达66.1%,占比、贡献率分别较2012年提高6.6个和24.9个百分点,非能源工业增速加快,贡献加大。

三、这十年,项目建设加快,投资增长强劲

十八大以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累计实施8068个,年均增长13.1%,其中新开工项目累计5271个,年均增长15.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6.1%。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7.9%,高于全市投资年均增速1.8个百分点,占比从2012年的38.9%提升到2021年的47.6%,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释放,“一网通办”常态化运行,企业开办“零费用”,政企互通数字赋能用电报装等典型案例全国推广,连续两年入选“中国(区域)最具投资营商价值城市”。制造业投资年均增长19.2%,高于全市投资年均增速3.1个百分点,率先推行重点产业“链长制”,“陕西制造、铜川配套”不断深化。工业投资年均增长16.3%,高于全市投资年均增速0.2个百分点,澳威激光、全通激光芯片、日月芯集成电路测试达产达效,光电子产业从无到有,“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初见成效。基础设施投资突破千亿,年均增长17.9%,高于全市投资1.8个百分点。

四、这十年,消费市场稳步提升,市场主体不断增强

十八大以来,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3%,高于全省0.6个百分点。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于2015年突破百亿大关,2021年达到149.09亿元,是2012年的2.2倍,2021年全市限额以上商贸企业(257户)是2012年的2.7倍,市场主体不断壮大。十年间,铜川大厦、悦豪酒店等星级酒店建成运营,新区荣盛、耀州区北城、王益区悦享王益等3条美食示范街区逐步规范,住宿餐饮升级晋档;在消费观念转变的带动下,居民更注重饮食的营养和日常健康保健,从注重量的满足转向追求质的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逐步提高。

五、这十年,服务业结构升级,新引擎增添新动能

十八大以来,全市服务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82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26.02亿元,年均增速9.7%,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1.4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从34.7%提升到51.4%,提升16.7个百分点,服务业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信息服务业,数字经济、智慧城市、物联网等信息技术蓬勃兴起,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从无到有的改变,现代物流业建设加快,规上服务业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企业29家,较2014年增加20家,实现营业收入16.88亿元,较2014年增长3倍,物流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态势,支撑经济持续增长。

六、这十年,非公占比整体提升,经济活力不断显现

十八大以来,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从2012年的133.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223.91亿元,占GDP比重从47.2%增加到51.0%,占比提高3.8个百分点,年均提高0.4个百分点,占比由低于全省4.0个百分点上升至低于全省0.4个百分点,十年间与全省的差距缩小3.6个百分点,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

七、这十年,能源结构优化,低碳成效初显

十八大以来,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长1.1%,低于地区生产总值7.2个百分点,在保持经济社会较快发展的同时实现了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能源消费品种由“依煤重煤”向以天然气、电力为代表的清洁能源加速转化。积极响应国家“三去一降一补”政策,原煤产量从2012年的2704万吨减少到2021年的1774.94万吨,采煤企业数量下降为16户。清洁能源生产“无中生有”,不断发展壮大,一批光伏领跑计划顺利实施,神华西草沟风电、华能苍坊坪等4个风电项目先后并网发电,2021年全市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12.26亿千瓦时,占全市规上工业发电量的11.6%,减少煤炭消耗180多万吨,能源清洁化、低碳化格局已初步形成。

八、这十年,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近年来,铜川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深度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全面启动国家高新区创建,“西安研发、铜川转化”见效成势,航空航天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由2015年的2.4%提升到2021年的9.2%,年均增速21.4%,2021年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6%,高于全省14.1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比重达到历史新高。

九、这十年,电商体系逐步规范,行业发展有声有色

近年来,全市就农产品上行通过专业运营商的企业化运作整合,拓宽销售渠道,电商体系从无到有,规模不断壮大,现有县域电子商务运营中心4个、乡镇(街道办)电子商务服务所29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230个,线上专馆专区40个。“线上直播”带货模式掀起热潮,2021年全市组织线上樱桃节、直播带货等活动620余场次,参与企业超过100家,全市电子商务零售额23.47亿元,带动铜川苹果、樱桃等农特产品销售共6900余万元,其中农村电子商务零售额2.97亿元,累计帮扶贫困户3150户,促进增收529.84万元,电商已成为增收重要途径。

十、久久为功,惠及民生,绣出幸福城市最美底色

十八大以来,围绕共建共享理念,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度,一批民生项目相继建成。铜川市汽车客运总站投入运营,合铜高速、青惠公路、210国道改扩建如期通车,铜川至西安、宝鸡“复兴号”动车组顺利开行,交通路网畅联拓展。新区带状广场、植物园、书画公园等建成开园,建成区绿地率达35.97%,大耀城、荣盛广场等城市商圈基本成型,休闲娱乐更加便捷。王益中学、梅乐园中学建成投运。市人民医院二期、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铜川五官医院、市中心血站迁建等建成投用,教育医疗满足需求。全国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市、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及“践行生态文明发展优秀城市”等称号更是民生不断改善的证明,连续四年入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既体现了群众对全市宜居的满意度不断攀升,也证明了发展成果正在惠及方方面面。

回首过去十年,攻坚克难谋发展,展望二十大,全市上下要继续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再接再厉,着眼全局,找准定位,围绕“一示范四高地”,发挥优势,筑牢根基,拼搏奋斗,昂扬向前,奋力谱写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新篇章,以实干实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