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抒写新变化】自行车的故事

自行车的故事

薛荣

职工公寓楼背后有一个相对偏僻的角落,停放了好长一排自行车。尽管款式不同,新旧不一,但座椅上都覆盖了一层厚厚的尘土。

看着这些被冷落的自行车,我想起了远去的岁月。

20世纪70年代后期,哥哥上中学了,从家里到学校每天要走10多里土路。来我家小住的外婆很是心疼,想着给我哥买一辆自行车。但是自行车在当时不仅是奢侈品还是紧俏商品,很难买到,于是外婆让我妈写信寄钱给远在榆林市工作的表舅,让他帮忙买。

从表舅写信告诉我们买到自行车到我们见到自行车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哥哥早就告诉了同学们,经常有同学问“你的自行车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甚至有同学怀疑哥哥在“吹牛。”

就在热切的等待快要沉寂下来的时候,一天下午,盼望已久的自行车突然出现在我家。那是一辆天津自行车厂生产的“红旗牌”自行车,黑亮亮的车架,银闪闪的钢圈,叮铃作响的车铃,车后挡泥板上还有一只红宝石般亮闪闪的尾灯。撑起支架,转动脚踏板,飞轮发出的“铮铮”声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

星期天,爸爸专门去了一趟县城,买回了红、绿、蓝3种粗细不一的塑料管和两卷宽3厘米的黑色塑料袋。于是,一家人开始忙碌了。爸爸在自行车的前叉和后面行李架的支柱上都装上了彩色塑料管,就连手刹上也装上了两根绿色的带有防滑颗粒的塑料管,在不能拆开的三脚架上密密地、均匀地缠满黑色的塑料带。妈妈用红色条绒布在缝纫机上加工了座套,又拿出一块红绸布,剪得方方正正,用皮筋绑在尾灯上。

学会骑车后,哥哥每天晚上听广播里的天气预报,一旦预报有雨,那是绝对不会骑自行车上学的。家里到小镇没有公路,人们都是在河滩上的便道上行走,小河上没有桥,河里间隔摆放的几块石头就成了人们过河的“桥”。哥哥每次骑车到了河边,害怕银闪闪的钢圈遇水会生锈,总是扛起自行车从石块“桥”小心地走过。

每次放学回来,哥哥都会先停好自行车,用塞在车座下的旧毛巾把自行车上的灰尘擦得干干净净,然后“咯嘣”一声锁好自行车。他一边看书,一边监督我和弟弟,不让我们乱动他的自行车。

骑着自行车上学的哥哥成了学校的一道风景。也许因为同学们羡慕的目光,哥哥更爱上学了,学习成绩也越来越好。自行车伴随哥哥读完中学,顺利考上大学。多亏了哥哥的特别爱护,自行车仍然不减当年风采,在我和弟弟上学时继续为我们服务。

今天,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行车逐渐退出交通工具的行列,成为人们休闲锻炼的器材。小轿车早已走入“寻常百姓家”,在城市乡村间,川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