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撬动“绿色资本” 把幸福写满山水间

撬动“绿色资本” 把幸福写满山水间

本报记者 杨佳 通讯员 武洋

美丽生态是产业发展的“绿色资本”。如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耀州区柳林村的干部群众们上下求索,勠力同心,用脱贫攻坚的“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致富门”,把幸福写满山水间。

“朱鹮保姆”守护生态画卷  

行走在柳林村的山间小径,往往不经意间就会有一抹淡红自天空掠过。这掩映在青山绿水中一抹灵动的红,便是享誉世界的中华“吉祥之鸟”——朱鹮。

2016年,铜川市耀州区林业局选聘了16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作为朱鹮监测员。59岁的罗建利由此当上了朱鹮的“保姆”。

每天清晨,罗建利准时到耀州区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为小家伙们备上“泥鳅鱼+黄粉虫”的豪华早餐。下午再来喂一顿午饭。“朱鹮怕人,但不怕我,因为喂它们的时间长了嘛。”罗建利笑着说道。

朱鹮监测员需要进行野外监测、巡护监管,记录朱鹮活动状况。每年3—6月,进入朱鹮繁育期后,罗建利和管理站的其他“保姆”迅速进入“一级战备”状态:逐一排查记录筑巢情况,对朱鹮巢区进行隔离封控,防止人为干扰;用光滑的塑料纸缠绕树干,防止蛇爬上去吃鸟蛋;在树下搭防护网,防止幼鸟掉下来……可谓操碎了心。

庙湾镇蔡河村村民龚高炳同样是从事朱鹮保护的生态护林员。他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五点左右,匆忙起床赶到夜宿地,观察朱鹮往哪个方向飞,风雨无阻;中午沿着河道进行巡查,防止河道周围的游客用石头误伤朱鹮,并提醒游客带走垃圾,防止朱鹮误食,日复一日;晚上八点左右在夜宿地记录朱鹮的数量,乐此不疲。龚高炳说:“每天不出去看看朱鹮,心里总觉得少了点啥。”

山水之间,朱鹮们绵延舞动的美丽身影与优美的自然环境、富足的人居生活交织成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画卷。

山桃林里走出“手工达人”  

柳林村群山环抱,每逢春天,漫山遍野的山桃林率先叫醒季节。花开过后,小小的山桃核便自生自落,经过6个月的成长期长到8月份时,果实便会脱落,村民们捡回家后阴干2至3个月便可以用手工台钻打孔,再用绳线穿引起来,就成了一件原生态工艺品。

2016年,柳林村村民左林斌看到村里山桃核资源丰富,联想到城里这几年流行的“文玩儿热”,他便大胆依托当地资源开发山桃核工艺品加工项目,利用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创造了可观的效益,一举脱贫摘帽。

2018年1月,左林斌带领村里的4户农户开始筹备成立合作社,同年4月拿到了《铜川市耀州区沮水桃品农业专业合作社》营业执照,7月该合作社正式开始运营,带动了村子里30多户群众在家做山桃核工艺品,足不出户就能挣到钱。

自村上建立起山桃核加工扶贫基地,身残志坚的“八星户”崔振安,在家门口就有了一份稳定的增收途径。“满山遍野的野果,现在也能卖上个好价钱。平时在家里干这个,一个月最多的时候可以挣到600块,每年还有产业分红,加上粮食直补和低保,还有每年的产业分红,挣的钱完全够花了。”崔振安说道。

颈椎枕、坐垫、拖鞋,这些用山上随处可见的山桃核制作的手工艺品,正在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从柳林村销售到全国各地。

柳林村社区工艺品工厂负责人左林斌说:“柳林村的自然环境非常适合山桃核生长,发展这个产业,也是希望村民能够不出远门就能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份收入。”

精准扶贫以来,柳林村涌现出一批以左林斌等为代表的“脱贫示范户”,他们借助国家的政策、方针,在政府人员的帮助下为走出贫困的“大山”,奔向幸福明天而不懈奋斗。

香菇小镇撑起菇农“致富伞”  

每当夕阳西下,余晖为波光粼粼的沮河镀上了金色的鳞边。沿沮河而上,两岸蓝色的大棚鳞次栉比。这是属于香菇小镇的独特风景。

依托优势生态优势,发展高品质农产品。庙湾镇依托自身优势,打造“香菇小镇”。一朵朵小香菇,撑起菇农奔向幸福生活的致富伞。

柳林村是庙湾镇最早种植香菇的村子,2017年,返乡创业青年崔占峰凭借娴熟的香菇种植技术,放弃高薪工作,回村创建了兴柳香菇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村民一起从事香菇种植,带动了60余位贫困户实现就业,被大家亲切地称为“香菇王子”。

崔占峰说:“镇上把香菇作为扶贫产业大力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完善设施、邀请专家教授培训指导,扩大了种植规模。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柳林村的乡亲们靠着香菇产业,生活越过越红火了。”

近年来,庙湾香菇小镇先后建成蔡河,柳林,贺家庄等7个基地,栽培香菇300万棒,年产600万公斤,生产香菇酱300万瓶,香菇菌棒远销韩国、美国等国,创汇400万美元。

让农村“绿起来”,让产业“兴起来”,让乡亲“富起来”。如今,柳林村好风景带来了致富的好光景,柳林村的群众走上一条通往小康的康庄大道,幸福写满山水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