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创新服务新高地

深化“放管服”改革 打造创新服务新高地

本报记者 段海洲 通讯员 童媛媛

“三集中三到位”模式更加利企便民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放管服”改革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市工作要求,系统谋划、顶层设计,精准施策、协同推进,全市“放管服”改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综合许可证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

做加法,构建协同融合政务服务体系。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全面推行市场主体注册全流程网上办、掌上办,个体户企业设立由3个工作日缩减至1个工作日,一般程序注销登记由3个工作日缩减至1个工作日,新设立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当场办结。结合全市重点工作推出260项“一件事一次办”主题服务套餐,全部实现集成并联办理,办件量达300余件。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大数据支撑共享能力,全市累计制作电子印章130个,医疗、教育、人社、公安等39个行业应用电子印章130个,累计发放“电子证照”100张。围绕“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路”目标,大力推动“跨省通办”“全省通办”审批服务,全市先后与江苏盐城、山西长治、河南信阳、湖南长沙、陕西汉中等23个省内外地市签订了事项超过600余项的跨省通办合作协议。制定《铜川市公共资源入场交易凭证书制度》,完成市公共资源交易与省级平台的接入,实现了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转让、国有产权交易四大板块全部线上交易,远程异地评标和电子保函应用平台建成投用。截止2022年7月底,共计各类交易152笔,金额45.97亿元,节约金额1804.05万元。加强市县镇村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场所规范化建设,打造政务服务五级延伸特色综合体,探索更多事项向乡镇、村一级延伸,摸清基层政务服务场所规范化建设的现状、存在问题,在每个区县选取一个镇和一个村(社区)作为试点,打造让群众满意度高的“放管服”改革政务服务工作综合办事服务体。

企业开办实现0.5个工作日办结

做减法,简政放权倒逼实现依法服务。始终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依法行政中推进改革,在改革中依法行政,行政审批效能和服务质量不断提升。积极开展取消下放事项“回头看”,自2013年以来,共承接省级下放事项125项,取消事项340项,市级下放37项,取消90项,所有取消下放涉及我市事项,全部按层级落实承接到位。在完成市、区县审批机构组建、事项人员划转的基础上,坚持事项管理标准化,完成审批事项清单、操作规范、服务指南的编制,进一步规范审批流程,开展了“四减”(减环节、减材料、减时限、减费用)行动,行政审批环节减少了50%以上,行政审批申请材料减少60%以上,时间压缩50%以上,98%以上事项实现零费用办理。先后将市级权限的建筑工程施工许可事项、施工图联合审查备案事项、药品零售企业许可等9项行政审批事项下放至区县办理。将建设项目“一书两证”和用地预审、规划条件核实、临时用地审批4项业务委托下放至区县办理,将10项审批事项合并为5项同步办理。2022年市本级累计审批备案项目25个,办理行政许可事项19370件、政务服务事项39038件,新增注册登记企业2355户,新增市场主体5224户,群众对政务服务满意度达到99.94%。持续开展“证照分离”改革、“一业一证”改革,着力解决“准入不准营”问题。今年以来,共办理涉企“证照分离”审批2848件,其中,实行告知承诺239件,优化准入服务2478件,备案131件,在食品经营、加工等6个领域探索推行了“一业一证”改革,制定了3个(加工、医疗器械经营、加油站许可)行业操作规范。

“同心办”模式助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加速

做乘法,工程建设领域办事更舒心。以推进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对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实施全流程、全覆盖改革。持续压缩审批时限,将政府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限由120个工作日优化至90个工作日,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限由90个工作日优化至60个工作日,带方案出让土地社会投资类项目审批时限由65个工作日优化至45个工作日,达到我市工程建设项目并联审批时间少于90天要求。出台《铜川市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评审实施办法》、《铜川市市政公用服务管理办法》等9项制度,规范项目审批行为,加快项目审批速度,基本实现“多图联审”和“联合验收”。市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实现市区(县)全覆盖。与省建筑市场监管与诚信信息一体化平台、省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系统平台等省市11个系统互联互通,实现与省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管系统5分钟内数据实时共享,与国家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监管系统10分钟内数据实时共享。围绕“标准地”建设,积极推进区县政府、园区管委会实施区域评估,成立新区新材料园区行政审批服务站,设置微型服务大厅,配置窗口自助服务终端,组成“同心办”团队,负责协调园区审批服务的“点餐制”和“代办制”,开辟产业园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绿色通道”,推行项目招引落地从公司注册到开工建设的“全流程、全覆盖、标准化”一站式服务,实现企业需求“不出园”。结合园区产业特点,制定四大类项目审批套餐,推行“委托制、点餐制、承诺制”审批模式,提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

“就近办”精准化服务更加方便群众办事

做除法,监管并举懒政庸政无处遁形。通过提高监管执法规范性和透明度,促进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实现“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转变。按照“三减少两规范”要求,统筹推进市场监管、生态环境保护、文化市场、交通运输、农业五个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成立四个改革专项小组,开展调研,明确推进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5个方面26条具体措施,为基层审批服务工作提供支持和保障。实现审批结果线上实时推送、线下及时送达,行政审批部门与监管部门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强化沟通配合,建立了超时默认、双向反馈工作机制,形成了审管联动、审管互动格局,提升了审批质效。制定市场监管领域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相关政策措施,建立联合“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事项清单和检查对象、执法检查人员名录库。2022年,全市入库检查人员1597人,建立抽查对象名录库296个,建立随机抽查事项清单639个,联合抽查事项清单102个。研究制定行政审批事项分类管理实施意见,将审批权限划分为受理、审核、办结、发件四个层级,按照权责一致要求,公开业务流程,明确环节权限,严格管控审批过程,强化审批权限分离,形成了良性互动监督机制。建立市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省、市之间信用信息互通共享。截至目前,累计办理信用修复504起,累计归集信用信息112.8万条次,完善信用档案23.71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