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铜川:乡镇财政金融支农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财政支持

我市围绕乡镇财政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在乡镇财政所设立“财政金融支农岗”,不断充实健全农业信用保险和农业担保等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乡镇财政对“三农”的金融服务能力,努力把乡镇(街道)财政所搭建成政策、管理、服务的供给平台,财政“放管服”改革红利的释放窗口,凸显现代财政基层治理效能,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实财政支持,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科学定位,加强顶层设计。围绕乡镇(街道)财政所在镇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生财、聚财、用财、理财”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战略赋能,在财政所设立财政金融支农岗,全面加强农业政策保险服务和乡镇农业信用融资担保体系建设等类金融功能,推动解决农业规模经营中的融资难题,满足“三农”领域日益增长的风险保障需求,激发“三农”领域内生活力。各区县组建陕西省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有限公司区县办事处,全市财政所设立财政金融支农岗和农担工作站,农业信贷担保服务网络体系实现了全覆盖。通过搭建“政担”合作平台,建立“财政+农担”的新型“政担”优势合作的支农惠农新机制,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了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服务下沉到基层一线,打通了服务乡村农业经营主体“最后一公里”。

合理赋能,明确职责职能。合理界定政府服务与市场主体业务边界,充分发挥政府服务职能及陕西农担政策性公司市场化、专业化职能作用,明晰职责,形成合力。不断提高农业融资担保服务便捷性、可获得性,切实放大财政支农政策效应,撬动更多金融资本投向农业农村,有效解决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乡镇财政积极宣传财政金融支持“三农”政策,配合农业、林业、果业、气象等涉农部门做好辖区内农业保险试点品种承保计划、投保数据和自然灾害的审核确认工作。对辖区内农业保险承保进度、承保合规性、理赔及时性等工作开展随机检查。加强与陕农担铜川分公司的联系,做好农业融资业务信息沟通、传递及对经营主体基本信息的协查核对工作。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服务的职能作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创新机制,合力支农惠农。建立五项机制,全力释放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红利。一是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政府及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担公司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二是担保风险共担机制,陕西农担公司、铜川市政府、区县政府、合作银行按照“4222”分险比例对风险项目进行代偿,通过分险分担机制,有效分散了农业信贷风险,促进了农担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了财政四两拨千斤的引导撬动作用。三是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建立农业经营主体违约黑名单制度,构建良好的融资信用环境。四是协同帮扶机制,对于因受自然灾害、价格剧烈波动等不可抗力因素影响而不能按期还款的经营主体,积极协调合作金融机构予以支持,帮助农业经营主体快速走出困境,化解风险。五是政担协同支农绩效激励机制,将各乡镇扩大农业信贷担保融资规模作为一项奖补内容,对镇域内年度农业信贷融资担保在保余额给予1%的奖励,鼓励各乡镇主动运用农业信贷融资担保政策工具,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本支持农业发展,打出了政担协同支农“组合拳”。

作用凸显,助力乡村振兴。赋予拓展乡镇财政所类金融服务功能,设立财政金融支农岗,有效搭建起解决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中融资难题的平台,激发乡镇财政内生活力,是我市基层财政改革创新的又一举措。自2019年6月我市率先在全省成立第一家陕西农担分公司,率先在各区县设立陕西农担办事处,在各乡镇财政所设立农担工作站,有力推进和完善了农业信贷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将农担业务延伸到乡镇村基层一线。截至目前,累计担保客户2135户,累计发放担保贷款34487.53万元,现在保客户1030户,在保金额15116.48万元。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指导,优化农业保险运行机制,积极发挥乡镇财政在政策性农业保险服务中的职能作用,提高保障能力,帮助农户防范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双重风险,推动农业保险由“保成本”向“保收入、保价格”转变,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保险持续提质增效。截至目前,全市开展了22个农保险种,保费规模2046.29万元,承保金额6.2亿元。(记者 段海洲 通讯员 杜晓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