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我市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我市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通讯员 周金民 丁淑荣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中轴,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构建美丽乡村画卷;以打赢脱贫攻坚为抓手,着力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效衔接。这十年,我市以“稳粮优果增药”为主线,调结构、促转型,我市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农村经济总量稳定增长。这十年,到2021年,铜川市完成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60.43亿元,实现增加值34.71亿元,较2012年增加了15.75亿元,十年平均增长4.9%,是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10年。

——粮食生产再创辉煌。这十年,铜川市自主培育出的旱地小麦品种“铜麦6号”,是近10年来我省首个通过国家审核的农作物品种,创陕西省旱地小麦小面积单产最高纪录,为陕西渭北旱地小麦品种更新换代和小麦生产水平的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优农作物品种推广面积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75%以上。这十年,是粮食产量持续增长的10年。

2021年全市种植小麦32.74万亩,亩产210公斤,产量6.88万吨。夏粮单产、总产均创近10年新高。秋粮种植面积67.87万亩,亩产371公斤,产量25.18万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00.61万亩,总产量32.06万吨。

——城乡收入持续缩小。这十年,是城乡居民收入比持续缩小的十年。202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248元,较2012年增加5114元,增长71.7%,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07缩小到2.9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21年为近年来我市最快的增速。

——园林水果结构持续优化。这十年,苹果产业按照“新砧木、新品种、新模式”发展思路,果业发展坚持“扩面、提质、增效”的总体思路,推动培育了以苹果、樱桃为代表的特色优势水果产业快速发展,加快苹果品种更新换代,建设高质高效水果基地8万亩、高质高效水果示范园20个,优化全市果业基地建设。“铜川大樱桃”“铜川苹果”取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并入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孟家原桃”获得“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铜川大樱桃”2019年被评为“中国十大好吃樱桃”荣誉称号。随着我市加快推进冷链保鲜产业链融合孵化示范园、果蔬冷链物流大数据平台、王益区海升农业装备制造、印台区苹果产业集群等项目建设,实现弯道超车,不断提升果业全产业链发展质量,使铜川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不断。

截至2021年底,全市水果面积59.73万亩,产量65.91万吨;其中苹果面积56.36万亩,产量63.38万吨;樱桃面积1.86万亩,产量1.20万吨。樱桃等特色水果面积不断增加,园林水果结构持续优化。

——特色经济作物长足发展。这十年,特色经济作物生产主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改革、“3+x”特色产业等为指导,大力发展地域主导产业,着力做好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改变种植模式,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力促蔬菜及食用菌等经济作物健康有序推进,特别是中药材特色产业有了长足发展。2021年铜川市蔬菜及食用菌种植面积4.30万亩、产量7.82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0%和5.7%。食用菌产量0.34万吨,增长21%。

——畜牧业提质增效加快。这十年,通过招商引资大企业、策划包装大项目,重点推动畜牧产业的良种、扩群工作,打造集核心育种场、扩繁场、商品场于一体的良种基地,推动我市生猪由“调入市”向“调出市”转变,全面推进以生猪、奶山羊、肉羊为主的生态高效畜牧业建基地促转型,着力打造渭北果区果畜结合产业示范区。近年来,铜川加快现代畜牧业生猪产业链建设,培育十亿元级蛋鸡全产业链,加快推进宜君2400头祖代种猪场基地和印台区生猪产业园附属设施配套工程项目建设,统筹推进肉羊、肉牛、奶山羊、渔业等特色畜牧业渔业发展,实施标准化提升行动,全年培育省、市级标准化养殖场5家、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1家,争取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场1家,引领全市畜牧业发展水平提质增效。

2021年全市肉类、禽蛋产量分别为1.22万吨和2.37万吨,同比分别增长14.8%和1.5%。

——特色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土高原苹果产业园集群、果蔬冷链物流设施建设项目任务,为打造苹果首位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奠定基础;引进了大北农、新希望、英联、伊利等国内知名企业,为全市生态高效畜牧业集群建设加快步伐。陕西大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迁至铜川,实施旱作种业创新产业园项目,为打造旱作种业产业集群、创建国家级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国家级农高区创造条件。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迅速。全市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2019年完成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健全了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机制;2020年所有村都实现了集体经济“零”的突破,全面消灭了经营收入“空壳村”,比省定目标提前了2年;2021年农村集体经济得到稳步发展,走在了全省前列,经营总收入达到2.94亿元,其中收入10万元以下的村50个,占13.93%;10-50万元的村129个,占35.93%;50-100万元的村101个,占28.13%;100万元以上的村79个,占22.01%。

——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全市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周陵园区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成功创建6个国家级示范社、42个省级示范社、32个市级示范社。创建省级示范家庭农场56个,市级示范家庭农场37个。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7个。培育生猪、肉牛、羊、蛋鸡、奶牛5个畜牧产业联盟,创建3个省级、2个市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效果显著。铜川这十年,特别是自脱贫攻坚以来,我市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战效果明显,主要是抓住“产业发展、技术帮扶、主体带动”三个关键,因地制宜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因户施策落实帮扶措施,做到“产业发展到村、措施精准到户、技术培训到人”,产业扶贫精准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

制定出台了《铜川市产业扶贫指导意见》《实施“3+X”工程加快推进产业脱贫夯实乡村振兴基础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为产业扶贫提供政策保障。全市建档立卡以来享受产业扶贫政策的贫困户19343户60556人,享受扶贫企业带动的贫困户规模达到10025户30903人,参与扶贫合作社带贫益贫的贫困户规模达到13433户41093人,技能培训受益13317户。2016年以来整合涉农资金用于产业项目的近21亿元,占整合资金投资总量的63.82%,实施产业扶贫项目1100多个,使每个有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家庭有了2个以上产业项目带动农民增收。

——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自2015年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以来,我市集中力量开展了16个示范片区和359个村的示范创建工作,达到示范创建行政村全覆盖。目前已认定命名最美村10个、示范村80个、精品村141个,先后涌现出了荣获“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的淌泥河、周陵村,荣获“第四届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村”、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的马咀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