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老物件,见证铜川检察机关历史变迁

这些老物件,见证铜川检察机关历史变迁

本报记者 张欢欢

图为检察干警正在参观展览 通讯员 张兴摄

一摞泛黄的党费收缴簿、一台带着磨损痕迹的珠江牌照相机、一本40年前出版的《刑事诉讼法教程》……在铜川市人民检察院党员活动室,摆放着这样一些老物件,它们虽是斑驳陈旧的样子,却演绎着人民检察院在历史中的变迁,更镌刻了“新时代检察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独特印记。

永不生锈的钢锥:

它记录着检察人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

7月21日上午,记者来到市人民检察院党员活动室,这里正在开展一场“检察物语”主题展览活动,所展示的每一张照片,陈列的每一件物品,串联的都是沧桑变幻的轮廓,更深深积淀着铜川检察人的浩然正气。

映入眼帘的是一件其貌不扬的钢锥,但时光倒流到20世纪80年代,它也是个宝贝,每一本封存的卷宗里,都留下了它深深的印记。

“1985年我刚进检察院时间不长,师父就手把手传授给我一项手艺——订卷。与同时期大多用架子车辐条改造加工而成的锥子不同,我这件钢锥可是用当时的稀罕物钢筋制成的,硬度高,不变形。有好多人借用了之后,都开玩笑说不想还给我了……”现任市人民检察院第四检察部检察官的王荣,说起这件“得力助手”满是深情。锥子,只是订卷的基础工具,一本规范的案卷,要经历文书整理、页数编号、卷皮制作等众多环节。装订成册、移交入库,才是一件案件真正的办结。

“当时我除了要办案,还兼顾着内勤一职,常常帮助本部门、院里的同事装订案卷。有一次,我到王益区人民检察院办案,时任检察长韩碧天看到我带着的办案卷宗,就要求全体办案人员都要以我订的卷为范本。当时记笔录的纸张,都是薄薄的草信纸,不如现在A4纸耐折,也没有复印机,对办案中需要入卷的重要票据,都是用尺子量,虽说是照着手绘,但是比如章子的位置及大小等,不能差之毫厘。在完成前期基础工作正式订卷之前,需要用燕尾夹把案卷不打孔的三边夹紧,下面再垫上几本杂志。用尺子量好孔距,铅笔描好孔位。钻孔的过程中,一手拿着钢锥,一手扶着卷宗,力道要恰到好处,太小穿不透,太大了对档案也是一种损坏。如果因为订卷不规范,给检察官们辛辛苦苦办的案件造成瑕疵,那就太可惜了。”回忆起初入职时,这件小小的钢锥着实是王荣的“得力助手”。

时代在发展进步,检察装备在更新换代。从手制钢锥到最新的三孔装订机,工具历经了6次更新换代。一晃40多年过去了,可打心眼里,王荣还是喜欢眼前这把钢锥,单位从老区红旗街搬迁到新区长虹北路,王荣也记不清挪了多少次办公室,每一次他都不忘把钢锥带在身边,每次看到它,总是能引起年轻干警的好奇,勾起60后干警的回忆。

这把钢锥,不仅封存着检察干警的芳华,也是铜川检察历史发展变迁的亲历者、见证者,启示着一代又一代的检察干警,要始终坚守检察为民的初心,秉持一丝不苟的作风。

珠江牌照相机:

它见证着检察人紧追科技进步的时代步伐

在相机收藏界,珠江S201单反是一个很有话题的相机。作为国产单反相机的巅峰之作,它开创了中国照相机的不少第一,记录了中国照相机发展史的一段辉煌过往。这台摆放在党员活动室里珠江S201也同样记录着铜川检察的一段历史。

“这个相机是我1985年进院时,单位给我配发的,全手动。”市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何晓民回忆说道。作为检察技术鉴定领域的老技术人,最初何晓民就是怀里揣着这台相机,坐着火车参加了最高检在河北北戴河举办的第一期刑事技术培训班。在那里,何晓民跟着老师学习光圈大小、景深对焦、曝光速度等专业摄影知识。他越学越觉得,这个小小的镜头里面竟然有那么深的学问。当时的他还不知道的是,这才仅仅是一个开始。

学成归来,在跟随办案干警深入几次现场之后,何晓民就单独出现场了。乐凯、柯达120黑白胶卷是当时的主流,不像后来的全自动相机,胶卷是需要手工挂上去的。水平高的,挂得又少又紧,这样可以多照几张照片。如果没有挂好,发现底片不动而没有照上,对新手来说也是常事。这台相机,跟随着何晓民跑遍了铜川的山山峁峁,为检察办案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其实,出完现场才是他工作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工作还在后面——洗照片。单位的“暗室”成为他的另一个工作现场,显影盘、定影盘、放大器、天平等各种器材摆得有条不紊,镊子、量杯、温度计等都是他常用的工具。硫酸、硼酸、卤化银等试剂需要自己按照配方调配,剂量配比、水温变化、浸泡时间、步骤顺序等都会对最后的成像效果造成影响。关键这个课堂上老师是不讲的,全靠师父带徒弟,反复实践揣摩习得。再发展到冲洗彩色照片,显影剂、定影剂的配方又与黑白照片不同了,具体操作规范又有新的变化,但何晓民从来都没有厌烦过,好多他经手的底片及照片被放进了案卷材料中,作为影音实物档案长年保存。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眼前这台珠江牌照相机,用镜头见证了铜川检察的时代光影,也把铜川检察的青春之歌留在了相纸上。发展到现在,数码相机及存储卡的应用,大家再也不用担心没有胶卷了,更不用扎进“暗室”里洗照片了。

一本《刑事诉讼法教程》:

它见证着检察人“立检为公 执法为民”的铮铮誓言

眼前这本定价1.5元的《刑事诉讼法教程》是1986年4月出版的,已经有36年了,纸质泛黄,书里不少段落用铅笔、签字笔、钢笔划出各种记号,但书页又很平整,被保存得十分完好,显示着书的主人对它的爱护和珍惜。他的主人是崔家沟地区人民检察院执法监督科检察官卢建成。

“刚进检察院上班时,作为一个法律的门外汉,我通过《刑事诉讼法教程》这本书学习法律知识,尽快熟悉刑事执行检察工作,那时,它就像一个至宝,被我珍藏在枕头下,每当空闲时,便拿出来细细研读品味。”卢建成说。

“一本好书就像是一盏明灯。刑事诉讼法又被称作‘宪法的适用法’‘应用宪法’,有‘小宪法’之称。这本《刑事诉讼法教程》对刑事诉讼法律知识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诠释,包含刑事诉讼法的任务、基本原则、管辖、辩护、强制措施、证据、立案、审判程序、执行等,对我工作的帮助很大!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内心十分激动,面对陌生的工作和岗位,我必须靠自己一点一点摸索学习,它就像黑夜中的灯塔,为我指明前行的方向,奠定知识的根基!”提起这本书,卢建成侃侃而谈、饱含深情。

它陪伴了卢建成走过30多个春秋,见证了他对检察事业的热爱、担当和付出。从1985年开始,卢建成先后在执法监督科、职务犯罪侦查预防科等多个岗位工作,担任过法警、检察员、员额检察官,办理各类案件近万件。有一年,一名罪犯因病外诊,病情严重被医院下了病危通知书,接到监狱通知后,卢建成会同相关部门对其病情进行考察,经过紧张工作,出具了同意为其申报暂予监外执行的意见,第二天该犯被省监狱管理局决定暂予监外执行,其间,该犯在某医院实施心脏搭桥手术,最终被挽救了生命,这充分体现了执法的温度和尺度。

钢锥装订、手洗照片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但它见证了铜川市人民检察院主动拥抱科技促发展的轨迹。该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如今,“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路的”网上检察平台、“远距离仍可接访”的控申远程视频接访室、无人机取证……“智慧检务”身影充斥在铜川两级检察院的每一处。以往简陋落后的手段和装备已被现代化、信息化所代替,但那些曾经的老物件依然被检察人所珍藏,因为它们包含的精神永不过时。“一件件实物就是最生动的党性教育读本,最鲜活的铜川检察志书,在回顾过去的激情岁月,珍惜当下的宝贵时光,展望未来的光辉前景时,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续写更多铜川检察故事。”参观干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