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谱新篇 喜迎党的二十大】美丽城市幸福人

美丽城市幸福人

本报记者 张军平 刘晓帆 程红兰

行走在七月的铜川,葱茏的绿意中,一幅幅幸福画卷映入眼帘。

这里路网如织,车水马龙,有序通行;这里风景如画,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这里催人奋进,就业创业,政策支持;这里充满希望,崭新校园,学有所教;这里“夕阳”最红,日间照料,安稳养老……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将幸福、美丽融入发展基因,着力提升城市“颜值”,做好做足“服务增量”,不断扩大“惠民半径”,让一条条民生新政乘风前行、一项项民生工程落地生根、一件件民生小事办到心坎。而今,漫步在铜川街头,处处洋溢着幸福的味道,让我们在这座城市的发展坐标中,一起解锁“幸福到万家”的“密码”。

路网如织,交通便捷,高楼林立,铜川充满现代化都市气息。

素质教育高质量发展,耀州区北街小学红拳社团的孩子们在老师指导下打红拳。 本报记者 吴洋凯摄

老年人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实现了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刘宁摄

蓝天如洗、湖光潋滟、绿树成荫,新区大唐养生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董德学摄

提升“民生温度” 增加“幸福厚度”

“9路公交车停靠少、速度快,对我们这种‘双城生活’的人群特别便利,而且公交站牌就在我家门口,这个设计非常人性化。”在新区居住、王益区工作的雷先生告诉记者。如今,我市遍布城乡的公交线路不断充实,公交车辆更新换代加快,乘车环境日益优越,市民出行更加便捷。

“现在有点头疼脑热的小病,再也不用大费周折跑到县上去看了,在村上就能治了。”王益区黄堡镇文明塬村村民梁爱玲高兴地说。近年来,我市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群众基本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镇,人人享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目标。

“孩子能上家门口的好学校,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学校软硬件设施都很好,校园里还有阅读亭呢”“学校开展的课后服务,解决了家长的四点半难题” ……说起铜川教育的发展,市民瞬间打开了话匣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铜川开出的一张一张“民生账单”成绩亮眼、温暖人心。这十年,铜川客运总站投入运营,合铜高速、青惠公路、210国道改扩建如期通车,铜川至西安、宝鸡“复兴号’动车组顺利开行,西延高铁加快建设,公路总里程达4383公里,路网密度全国领先;“气化铜川”延伸重点乡镇,联通南北市区,南市区集中供热项目结束了全市无集中供热的历史。教育和医疗设施不断完善。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11所,王益中学、梅乐园中学建成投运;市人民医院二期、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铜川五官医院、市中心血站迁建等建成投用,创建三级甲等医院3个;陕西省职业病防治院在铜挂牌成立,市妇幼保健院迁建一期完工。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提标,异地就医备案直接结算全面开通,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实施城市供水提质改造工程,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3.5万吨;31座重点水源工程建成,改善了29.4万农村群众的饮水条件,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

城市品质“提十分” 幸福指数“翻一番”

“我家马路对面就是公园,每天带着孩子下去溜遛弯,赏赏水,看看绿植,心情都变得豁然开朗了。”在书画公园观赏喷泉的市民葛女士高兴地说。与过去相比,铜川道路扩宽了,路灯换新了,植物变多了,一座钟灵毓秀的“花园城市”正在悄然绽放。

“小区出门向右转就到了购物广场和大型连锁超市,全家老小衣食住行所需在家门口都能满足。”家住新区海林御苑小区的田女士告诉记者。城市之美,始于颜值,终于品质。以前购物、娱乐需要到市中心,现在通过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每片区域基本形成了“家门口”商圈,实现了购物、娱乐、饮食一站式生活服务。

近年来,我市推进“大”城“细”管、“老”城“新”治,通过一项项政策措施和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实践,让精细化管理的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

增绿让城市更有生机,增亮让城市更富灵动,净化让城市更加清新。铜川先后完成长虹路、咸丰路、鸿基路等道路绿化提质,改造提升城市运动公园、市人民公园、阳光带状广场,新增城市绿化46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2.08平方米;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实施改造了市政府西侧游园、玉皇阁小游园、川口小游园等一批“口袋公园”。全市城市改造道路提升、棚户区改造、“三供一业”物业维修改造、老旧小区改造等城市双修项目一一实施;新建改建公厕128座,新增停车位2.5万个,完成王益区、新区路灯控制系统智能化改造。

随着城市颜值不断“刷新”,城市配套设施不断完备,铜川着手打造“博物馆、纪念馆”之城,为城市注入文化内涵。铜川博物馆、铜川体育馆、书画公园、铜川剧院、工人文化宫商业综合体等公共设施新地标建成运营,同时大耀城、荣盛广场等城市商圈基本成型,我市成功入选全国第二批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地区,城市功能、品质得到全面提升。

生态名片更加靓丽 “绿色”福利可触可感

天气炎热,不少市民喜欢在茶余饭后沿着漆水河两岸散步,看十里烟柳,听鸟鸣啾啾,感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20世纪80年代,随着铜川市区工业化加剧和人口剧增,漆水河水流量变少了,河水发臭,鱼虾不见了,漆水河变成了“污水河”。30多年后的今天,这条河蜕变为集防汛、生态、景观、运动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水文化公园”,更是引来了对生态环境要求严苛的白鹭来此栖息。

煤城变“美”城,引来“生态鸟”,是铜川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的最好证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场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绿”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靓丽底色。

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35天增加到287天,位居关中前列;投资12.65亿元实施漆水河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南北市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整治雨污混流问题172个,沿河散排口全部清零。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完成了45个大气减排项目,实施了30个水环境减排项目,完成了139个畜禽养殖粪污治理项目,连续10年超额完成了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碳达峰碳中和有序推进。累计完成营造林61.78万亩,森林覆盖率48.5%,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获国考优秀格次;畜禽粪污资源化综合利用率达89.8%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农膜回收率达90%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土壤污染风险得到有效管控,努力做到让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近年来,铜川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优势,激活生态资源潜能,不断在绿色发展中‘掘金’,着力构建林下经济特色产业体系,使其成为兴绿富农的‘新引擎’。”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说。

宜君县哭泉镇马前尧村孙小军依靠种植清香核桃树,年收入从之前的2000元增加至现在的4万元,不仅摘掉了“贫困帽”,还步入了小康生活行列。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近年来,铜川厚植绿色发展生态底蕴,全域旅游、循环种养、林下经济、富硒农业……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绿色红利”不断释放,既扮靓了城乡颜值,又富足了一方百姓,为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幸福美丽铜川增添了强劲的绿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