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宜君县精准施策让群众“搬”出好日子

近年来,宜君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下大力气整合资源力量,全面落实“十四五”规划,精准施策易地搬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截至目前,全县共建成集中安置点14个、分散安置点10个,共有搬迁群众1281户3456人。

强化组织抓推进,夯实责任促落实。县委、县政府及时制定了《关于加强和完善易地搬迁后续工作的实施方案》,成立了由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县委、县政府相关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街道办和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推动落实易地搬迁后续帮扶工作。实行周汇报、周督查机制,扎实推进清查摸底,逐安置点摸清短板弱项,建立了“一户一档、一点一册、一镇一册”,做到搬迁安置情况县、镇、点、户台账式管理,实行销号管理,确保靶向施策,全面补齐短板,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落地落实。

强化党建抓引领,提升能力促实效。坚持党建引领,切实发挥各级党组织的作用,确保党组织对安置点各类组织、各项工作全面领导;坚持规范推进,不断提升党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坚持担当作为,集中力量解决安置点党建工作突出问题,推动安置点基层党组织和自治组织工作能力全面提升;坚持服务第一,切实发挥党组织组织群众、宣传群众、凝聚群众、服务群众的职责,为易地搬迁安置点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组织保证。根据宜君县安置点实地情况,从党组织设置、能力提升、队伍管理等方面需要出发,新组建党支部2个、党小组3个,挂靠融合管理9个。把全县14个集中安置点,分别采取挂靠和融合形式,就近纳入组织管理,确保各安置点工作在党组织的领导下扎实有效开展。

强化服务抓就业,拓宽渠道促安置。及时成立了就业扶贫工作专班,整合县镇村三级帮扶力量,建立县级岗位信息数据库,筛选适合岗位提供给困难劳动力,实行“一人一策”“一对一”就业服务。宜君县搬迁就业以安置社区为中心,成立了政府主导的就业岗位管理平台,把安置社区及其周边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生的就业岗位优先分配给易地搬迁群众。依托就业扶贫基地、社区工厂建设、劳务输出等就业领域,丰富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组建就业帮扶工作队,精准开展就业服务,持续加大就业安置力度,顺利实现了易地搬迁家庭有就业意愿劳动力至少1人稳定就业(或创业)的目标。

强化措施抓产业,发展经济促增收。坚决落实“乡镇有主导产业、村有支柱产业、户有致富项目”的目标要求,在“玉米、苹果、核桃”三大传统产业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生猪、肉兔养殖、食用菌、中药材等为主的新兴产业体系,做到了“产业发展到村、措施精准到户、技术培训到人”,实现了中长期产业、技术帮扶、主体带动“三个”全覆盖。围绕县域周边工业园区、产业基地、旅游景区等扶贫园区建设,建成了10个县级和50个镇级产业扶贫基地、培育中药材、蔬菜、果品等新型经营主体和村集体经济138个,在6个集中安置点建立社区工厂7个,不断巩固易地搬迁群众脱贫成效。244户731名有劳动能力且有产业需求的搬迁群众,全部享受了村集体经济带动收益分配、主体带贫收益、参与合作社经营受益、技能培训指导服务等产业帮扶政策措施,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确保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强化政策抓落实,惠农惠民促保障。全面梳理搬迁群众在户籍管理、土地确权、生态补偿、医疗保障、农村低保、特困救助等方面享有的权益保障和优惠政策,逐项列出责任清单,明确牵头部门、责任部门和落实时限,确保搬迁群众合法权益有保障、快速融入新环境。按照《陕西省自然资源厅关于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住房不动产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加快办理搬迁安置房不动产权登记工作,目前累计登记发证1194户,完成了登记发证任务。全面完成农村承包地和林地确权登记工作,使搬迁群众集体收益分配权和其他惠农益贫政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强化督查抓腾退,全面考核促质量。县上将搬迁群众旧宅腾退拆除任务分解到乡镇、包扶部门和村组,压实责任,做到动员一户、腾空一户、拆除一户、兑付一户。同时将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列入重点督查督办事项,定期对责任单位节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现场督查、限期交办、跟踪督办、定期通报,对未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任务的单位予以通报,实施责任追究,以严督实考提升易地搬迁后续扶持工作质量。全县1281户易地搬迁群众中,无宅基地202户421人,有旧宅基地1079户3035人,已全部完成腾空收回,实现了腾退、拆除、复垦、复绿及入住5个百分百目标,真真正正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让百姓过上好日子。(通讯员 黄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