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台区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蓄势添能

印台区以高质量项目建设为经济发展蓄势添能

本报记者 朱红卫 徐国玺 刘鑫

图为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项目施工现场。本报记者 张创摄

骄阳似火奋战急,干事创业争朝夕。7月20日,记者走访印台区重点项目建设现场时看到,雨后初晴的地面还稍显泥泞,但在各大施工现场早已是机器轰鸣,运输车辆有序进出,工人师傅忙碌施工,一座座成型的主体架构拔地而起,全区各大重点项目建设全速推进。

项目建设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是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支撑”。2022年,印台区围绕打造“四个百亿”经济增长点、建设“四区”目标,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创新驱动发展,狠抓高质量项目建设,为区域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全年共安排重点项目72个,总投资110.8亿元,年度计划投资53.6亿元。其中:纳入省级重点项目3个,总投资23.75亿元,年度计划投资4.8亿元;纳入市级重点项目12个,总投资41.3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4亿元。

截至目前,区级重点项目已开复工项目48个,开复工率67%,累计完成投资24.3亿元,占年度任务的45%;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绿色铸造产业园、年产500万吨骨料生产线3个省级重点项目已全部开复工,开复工率100%,累计完成投资4.4亿元;市级重点项目开复工10个,区游客服务中心(游客集散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世行贷款2个项目未开工,开复工率83.3%,累计完成投资12.9亿元。

“遗址公园整体空间布局为两个空间四大板块十二大分区,将建设地上煤矿文化动态体验空间,地下煤矿精神静心感受空间等。遗址公园项目的井下改造已经完成,当前我们正在加快路面设施建设。”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项目负责人介绍道。

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工程项目之一,1957年12月2日开工建设,是“一五”时期西北地区唯一的煤矿项目,2015年王石凹煤矿正式关闭。为保留历史遗存,促进旅游发展,拟建设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500亩。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接待游客153.3万人次,将填补铜川市乃至陕西省工业旅游的空白,成为对外展示新中国煤炭工业发展历程的平台。并带动相关产业的综合发展,形成综合的产业链条。

“我们一期项目已经建成使用,二期冷链物流项目主体已完工,预计八月底施工全部结束。”周陵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技术总监段刚一边引领大家参观一边介绍。

周陵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项目用地面积为70000平方米,占地105亩,建筑面积约36336.55平方米。总造价14848.01万元。该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优化印台区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促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同时向社会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将对发展印台现代农业,提升印台区域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首家入驻铜川市绿色铸造产业园的陕西龙驰金属制造有限公司已投入试生产。在陕西龙驰金属制造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忙碌。据悉,该公司是铜川市绿色铸造产业园首家入驻企业,今年1月进入试生产阶段,产品应用涵盖轨道交通、医疗设备、汽车、大型定制设备等多个行业,其中出口占比达80%以上。

铜川市绿色铸造产业园位于印台区雷家沟(原铜川铝厂),2020年5月开始,印台区在原铜川铝厂旧址的基础上,盘活闲置资源,对整个老厂区改造提升,并在2021年对原铜川铝厂16.94万吨铸造产能指标进行置换,规划打造了铜川市绿色铸造产业园,聚力培育铸造环保产业链。

如今,这里面貌焕然一新,前厂区改造提升后有3家企业落地,部分已投入试生产。园区计划3到5年时间内招引8—10家核心万吨级铸造企业,20家以上中小型及相关配套企业,达到年产40万吨铸件、10万吨锻件规模,实现年产值100亿元,带动相关就业1万余人。

今年以来,印台区把抓项目稳投资作为稳增长的关键举措,坚持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经济发展,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企业常态化疫情防控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推进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工作方案》等文件,对全区重点项目建设工作实施闭环管理,制定“一企一策”工作方案,“一对一”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物资调配、用工保障等一批实际问题,目前全区32户规上工业企业已全部复工复产。围绕72个重点项目,逐项目制定复工方案,列出时间表、路线图,按照既定竣工时间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对表推进,稳投资专班常态化蹲点督战,全力推进重点项目加速建设,努力为经济发展蓄势添能。

下一步,印台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深度融入全市战略布局,大力实施“产业立区、科技强区、人才兴区”三大战略,加力推进工业转型、农业提质、三产提升、城市增容、乡村振兴、改革创新、民生改善、服务增效“八大工程”,聚力打造“一心一带三园五区”十大重点板块,努力把印台区建设成为工业转型示范区、现代农业高新区、文化旅游特色区、幸福康养宜居区,全方位推动印台区追赶超越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