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在乡村振兴路上奔跑的追梦人

在乡村振兴路上奔跑的追梦人

——记西安邮电大学派驻宜君县太安镇寺坪村第一书记王沛

本报记者 张红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他们拿稳接力棒,继续奔跑在铜川这片热土上。走村串户,见过乡村的白天,守过乡村的黑夜,与村“两委”干部一起为群众谋幸福,为乡村谋发展,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驻村第一书记。王沛就是其中一员。2021年,他主动请缨报名驻村帮扶,义无反顾奔赴基层,无怨无悔扎根农村。从学校到乡村,让身为西安邮电大学一名老师的他有了全新的角色:驻村第一书记。

融入:从“老师”变成“学生”开始  

初来乍到的王沛,虽有一腔热血,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多年的高校工作经验,突然间似乎无法发挥,怎么办?唯有俯下身子认真学,向村“两委”干部学习,从档案材料中“取经”,到群众家里走访倾听。

三个月时间,王沛对全村所有档案材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尤其对基本数据进行了修正统计;参加了村“两委”的所有会议,和村“两委”成员进行了深入交谈;和驻村队员一起,遍访了全村8个村组,93户脱贫户,对村情村貌建立起初步的印象。

寺坪村地广人稀,村组情况差异巨大,存在产业发展相对薄弱,集体经济效益不明显,党组织引领作用需进一步提升等诸多问题。经过几个月的扎根调研,让王沛逐渐理清工作思路,着手制定了《寺坪村发展规划(2021—2025)》,确定了“党建引领——产业振兴——生活富裕”的工作思路,绘制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蓝图。

实践:暴雨中筑牢住房安全底线  

去年入秋后,多轮强降水连续袭击寺坪村,导致各村组受灾,群众生产生活、生命财产面临严重威胁。西马武组低保脱贫户闫金莲、西场组脱贫户赵金权房屋因连续强降雨导致地基下沉全部倒塌,所幸均没有造成人员伤亡。得知消息后,王沛和村干部立即赶往现场,为闫金莲、赵金权安排临时住所和其他生活保障措施,并第一时间向上级汇报了情况。

10月28日,村里按照“一户一策”的原则,分别为闫金莲、赵金权制定了住房重建工作方案,并于今年6月初完成了相关工作。整个汛期,王沛和全村党员干部一起,脚蹚泥地通水沟,大雨滂沱不退缩,累计转移安置群众86人,清基扫障5000米,疏挖排水沟2000余米,设置警示标志12处。

一场迎风逆雨的实践,让王沛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只有不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才能为实现乡村振兴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也使他想让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愿望变得更加迫切。

发展:小玉米也可以做成大产业  

玉米种植业是寺坪村的支柱产业。经过与村“两委”的认真商讨,王沛决定利用原东马武组小学的废弃教室建立起集体经济玉米加工厂,专注生产玉米糁和玉米面,力图提高玉米种植业的附加值。

经过多方筹措资金,村里引进了山东曹县的石磨玉米加工设备,选用本地优质玉米品种,碾制的玉米糁具有硬度高、色泽亮、口感好的优点。同时,王沛与村“两委”将村上的农副产品进行整合,形成了以玉米糁、玉米面和老蜂蜜为主的产品链,通过数字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推广。

2022年春节以来,村上玉米糁、玉米面销量突破20000斤,老蜂蜜销量近5000斤,销售收入30余万元,为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

奋斗:撸起袖子继续建设富美乡村  

近年来,村集体经济围绕玉米、核桃、食用菌、中药材种植和生猪养殖等特色产业,不断提高发展效益。

面向村子未来的发展,王沛深切地感受到,身上所担负的不仅仅是乡村振兴的光荣使命,更是寺坪村384户1400余名父老乡亲的殷切期望,带领全体村民富起来、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

时不我待、只争朝夕。驻村一年多来,尽管村民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收入有了提高,生活有了保障,但是王沛觉得远远不够。他表示,将继续夯实基层党建,团结村“两委”干部,进一步发展村集体经济,不断提升乡村风貌,早日将寺坪村建设成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富美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