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中的“她”力量

编者按:在如火如荼的乡村振兴浪潮中,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征途上,我们总能看到一些靓丽的身影。

她们是吃在村上、住在村上的驻村第一书记,为了防止脱贫群众再次返贫,她们倾情投入、奉献自我,只为让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她们是把培训课堂设在田间地头的农技专家,面对面、手把手指导群众掌握果树的科学管理技术,只为让乡亲们的腰包鼓起来;她们原本是普普通通的农村劳动妇女,但却不等不靠不要,在党和政府的帮扶下,如今,她们先富带动后富,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春风如你,熠熠芳华。”今天,让我们跟随记者,用心体悟这别样的“她”力量。

上楼村驻村第一书记赵雅玲:

谋产业 促振兴 她踌躇满志

本报记者 张欢欢

赵雅玲(中)站在夯土墙上,眺望百亩樱桃园项目。

入夏的关中,平畴织锦绣,寸寸皆热土。在新区坡头街道上楼村的百亩樱桃观光采摘园项目现场,工程车穿梭忙碌,工人们紧张作业,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一个好项目就是一个排头兵,集聚动能,领跑村上产业发展。”站在刚刚完工的大棚夯土墙上,赵雅玲踌躇满志。

赵雅玲是市委文明办思想道德建设科科长,2021年夏天她被市委组织部选派到上楼村,开始担任上楼村驻村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队长,来到村上后,她一心扑在村民身上,走村入户,了解村上的真实情况。

多年来,村民一直以苹果种植为主导产业,但是近几年,由于品种单一、果树老化、气候、市场等因素,导致苹果品质下降、价格低廉,不少村民甚至将自家的果树都挖掉了,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咱们村离新区特别近,就十几分钟车程,年轻人都去城里务工了,留在村里的大多是老年人、家庭妇女,这部分人没有合适的增收渠道,必须找到适合咱们这里的产业。”通过外出学习、走访调研、集体商讨,最终,大家将目光锁定在了樱桃上。

樱桃是北方成熟最早的落叶果树,素有“春果第一枝”的美誉。栽培樱桃,既可以绿化、美化环境,又能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经过积极协调,村上争取到一期投资666万元的百亩樱桃观光采摘产业项目1个,破解了上楼村无集体经济的难题。

上楼村百亩樱桃观光采摘园项目位于玉皇阁二桥桥头公园旁,交通便利,具有优越的地理环境。以栽植红灯、美早、艳阳,先锋、萨米脱、黄樱桃等品种为主,是集特色种植、采摘、休闲观光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示范园。为了更好推进项目建设,全程聘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专家作为技术指导,确保采摘园项目科学发展。

“项目建成后,上楼村将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专业公司经营,同时村委会将以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入股分红,通过‘村经济合作社+企业+基地产业+农户’的模式,建立互助联结、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预计年产值可达120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加经济收入60万元,受益农户503户、可提供脱贫户就业岗位20余个。”赵雅玲充满期望地说。

印台区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李云:

一生的事业镌刻在果园里

本报记者 张芳

李云(中)给果农讲解果树防虫技术

一年365天,她有多半时间都在果园里,或手把手教群众修剪果树,或检查新建园栽植情况,抑或督导果木病虫害防治情况……参加工作至今已有35年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她一直奔波在印台区的果园里,从事果树生产技术推广工作,从未停歇。

她先后两次获得陕西省农业科学技术推广奖,独立在《陕西农业科学杂志》《西北园艺》《烟台果树》《山西果树》发表论文15余篇,2012年以来,荣获铜川市果业系统先进个人、陕西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先进工作者、印台区政府优秀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还制定了《印台区果业发展考核办法》,连续十年参与印台果业产业发展考核,为印台区果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她就是印台区果业发展中心高级农艺师李云。

为了全面推广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2000年,李云就开始包抓各级各类示范园建设。时至今日,已有22年了,无论春夏秋冬,她常年深入生产一线,分级建立示范园,无论走到哪个镇办,首先是调研果园管理现状,紧接着就制订每片示范园的管理技术方案,之后就是抓培训、做示范。

年轻时,为了更好地推广技术,每到果园,只要看到哪棵树哪根枝条有问题,她二话不说“蹭蹭蹭”就上树修剪去了。后来,年岁渐长,她就指导个高的果农上树修剪。在打造示范园过程中,李云对修剪、施肥、拉枝、疏花定果、套袋、病虫害防治等各个环节都有着严格要求,经常是一片园子一片园子过,她不仅盯着果农干,还陪着果农一起干,直到干完为止。

据统计,李云先后创建了19个2740亩省级示范园、930个9.3万亩市级示范园,2750亩国家级示范园,两个万亩现代果业示范基地,6个千亩果业示范区,12个百亩示范园,累计示范园面积达到5.5万余亩。同时,驻村包抓果业示范户累计达50余户,这些示范园率先实现了由量到质的飞跃,成为印台区果农学习的榜样,建设的示范园成了印台区乃至全省的果业亮点工程,吸引了周边区县的果农前来参观学习。

在果业技术培训方面,李云也很在行。果业培训内容单调、枯燥,为了提高果农听课兴趣,她不断取经学习,先后去白水、乾县、宝鸡、延安等地外地参观学习,借鉴他山之石,充实培训内容。先后编写了《印台区优质苹果生产技术规程》《欧盟标准苹果生产技术手册》《果园生草覆盖技术》,制定了《印台区果园施肥技术方案》《印台区冬季果树修剪技术方案》《印台区幼园管理技术方案》等培训技术资料。

多年来,李云的工作岗位时有变动,但她对待群众、对待果园的那份赤诚之心从未改变。每一片园子、每一棵果树她都充满感情,李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浇灌着果树事业,将人生的价值镌刻在了果园里,更刻进了果农们的心坎里。

宜君县致富带头人郝艳:

带领乡亲们走上致富路

本报记者 张芳

郝艳在大棚里给辣椒苗打芽子

在宜君县五里镇,有这样一家集生产、销售、实验、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合作社,近年来,先后在兴市村、榆舍村、雷声村等5个行政村建立种植基地,带动了全镇106户366名群众增收致富。

这就是宜君县绿佳源蔬菜专业合作社。

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说起这些年合作社发展的点点滴滴,郝艳陷入了沉思。

2002年春节,郝艳在超市置办年货时候,想给家里买些新鲜蔬菜,可货架上的蔬菜不仅不新鲜,价格更是贵。那一刻,郝艳在心里有了新打算:为啥我不能种些新鲜的蔬菜呢?

说干就干。2002年9月,郝艳和丈夫搭建了一个简易大棚,种起了西红柿、黄瓜。由于种植方法不当,蔬菜一年到头也没啥收成。不服输的郝艳就去咸阳市泾阳县边打工边学习,看人家那些大棚都是怎么种植的。半年后,返乡的她用学到的技术先种了一个棚,年底就有八九千的收入。这坚定了郝艳种植蔬菜大棚的信心。

2003年,依托区位优势,宜君县五里镇第一座高标准智能设施蔬菜大棚建成。随后,郝艳成立了宜君县绿佳源蔬菜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先后投资179万元引进新品种果蔬10种、新技术2项,新建联栋大棚3000平方米,拓展了线上线下销售双渠道,促进了农民增收。

目前,绿佳源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1+2+3”产业脱贫等运行模式,引导已脱贫户以土地、扶贫资金等入股,除年终领取分红外,有劳动能力的可以到合作社务工,领取工资。通过采取联股、联业、联营帮扶措施,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

现在,依托村集体经济,郝艳又继续发展产业,建立了“企业+村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雷声村大棚种植的哈密瓜,再过十多天就要上市了。

近年来,郝艳充分发挥“领头雁”作用,先后为五里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送上爱心书包,为星星坡村出资5000元整治村容村貌,与已脱贫户签订地膜洋芋、甘蓝收购协议,每户均增收3000余元。

说起蔬菜、水果的销售,郝艳更是在行。夏天上市的西瓜、甜瓜、葡萄、火龙果、樱桃等水果,在当地旅游产业的辐射下,基本都被游客采摘完了。冬天种植的蔬菜,最好的是装礼盒,剩下的要么批发到超市或者批发商,要么在扶贫平台上由政府采购,或者企业团购。所有蔬菜基本上都是当天采摘,礼盒包装后,第二天就送货,最多不超过3天。

“我们的蔬菜都是仿生态种植,不用化肥不用农药,对大家身体好。”郝艳说,作为群众的“贴心人”,每隔一段时间,她总是积极联系市、县农业技术人员,对蔬菜水果种植、管理进行现场授课、实地指导,并多次组织社员赴杨凌农高会参观学习。

如今,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好了,合作社也逐步走上了产业化、规模化道路。看着这一切,郝艳的心里像喝了蜜一样甜。

致敬“她”力量

张芳

如今,无论是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还是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各个战线上,越来越多的女性奋勇争先、顽强拼搏,充分展现了新时代女性风采。

在这些最普通的女性身上,所传达、所散发出的那种向上的力量,那种对生命的热爱,让记者感知到了大地上最坚韧的那种力量。只要有这样的女性在,生命就一定在。

著名诗人歌德曾经说过:“伟大的女性引领人类前行。”在祖国广袤大地上,无数女性担当作为、甘于奉献,靠实绩赢得了认可与尊重。她们在实现经济独立的同时还兼顾家庭,照顾老人和孩子。这是一种奋进的力量,这是一种拼搏的力量,这是一种前行的力量。

今天,每一位女性都迎来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宝贵机遇。无论你是三尺讲台上悉心授课的女教师,还是街头巷尾辛苦执勤的女交警;无论你是流水线上精心操作的女工人,还是写字楼里兢兢业业的女白领,践行着奋斗的精神、挥洒着勤劳的汗水,就能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凡的业绩,绽放属于自己的魅力和风采。

“她”力量,平凡亦不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