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开展以来,宜君县始终坚持“凝聚群众、引导群众、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的总体目标,推深做实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明实践活动,引导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践行新风尚、传播正能量,着力构筑群众愿意去、经常去、乐于去的“文明家园”。

守正创新,在基础性、战略性工作上下功夫。在宜君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中,探索建立了县委常委会每季度专题研究建设试点刚性调度的工作机制。探索尝试出台了《宜君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以奖代补”项目实施办法(试行)》,以财政基金为种子,吸引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拓宽文明实践资金来源渠道,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向纵深发展。宜君县在中心建设工作中持续完善中心统筹、乡镇(街道)所指导、村(社区)级站实施的工作体系,逐步深化拓展119个村级(社区)实践站、10个镇级实践所、6个文明实践服务平台、6个文明实践基地,形成“中心+所+站+点(平台基地)三级多点文明实践矩阵。聚焦新时代文明实践五项工作任务,助力县域中心工作联动工作机制。文明实践融入基层党建。以持续深化巩固党史学习教育为政治引领,以党支部“主题党日”“宜民讲习所”“爱心驿站志愿服务”等为载体,以党员志愿者带头“进庭院”为抓手,精准对接群众现实需求,深入开展“一传一讲、两参与、五必到”文明实践群众工作法,实现了新时代文明实践与基层党建同频共振。融入巩固扩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宜君县紧紧围绕中央重大战略决策部署,立足县情,将文明实践,扶贫扶志、扶智有机结合,创新推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十二项活动,群众反响热烈。

凝心聚力,在工作质量和水平上下功夫。一是标准化整合阵地资源。按照文明实践活动需要和群众需求强化县中心职能,围绕六大服务平台做功能整合,对党校、党员活动室、“宜民讲习所”“周三夜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图书馆等组织明确工作任务,按照文明实践“七有”标准,配套完善阵地建设。二是规范化整合队伍资源。目前已建成1个县级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10个镇级分队、119个村(社区)级小队的志愿服务组织体系。持续打造提升“忆初心,担使命”“青苗护航”“文化惠民”等专业特色志愿服务队,全县登记在册文明实践志愿者1.4万余人,志愿服务时长20万小时,服务群众8万余人次。三是集约化整合项目资源。充分发挥中心、所两级文明实践“项目库”整合功能,系统筛选集约同类服务项目,依托六大服务平台,把“宣传宣讲、卫生健康、科技科普、文化服务、教育服务、健身体育”等活动“组合”“打包”,推动同类项目有序下沉、服务群众。

着眼当下,在群众“急难愁盼”关键处下功夫。破解农民群众教育难,通过宜民讲习所乡村课堂“一传、一讲、一电影”“秦腔唱响新思想”“匠心传承育新人”“集会驿站”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陕西方言,用口袋书,用新媒体、微电影、剪纸农民画把党的创新理论宣传好、把惠民政策讲解好、把群众美好生活演好,真正让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记得牢、用得上”,引导群众自我教育提升。破解农民群众组织难,按照文明实践的落脚点“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这一主线,充分利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国庆节”等重要节点和“集会”“农闲”等时间节点,精心组织策划开展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文明实践活动。依托“秦腔唱响新思想”“匠心传承育新人”等志愿服务项目,结合农民需要提供“菜单式”文化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在自家庭院尝鲜“文化点心”,带动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破解志愿服务常态难,吸引撬动社会资金投入,拓宽文明实践资金来源渠道,深入开展“文明实践进万家”活动,由群众“点单”,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分级“配菜”,把文明实践各项工作设计成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记者 郭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