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聚焦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呈现质效提升新局面

聚焦高质量转型发展目标

工业经济呈现质效提升新局面

通讯员 王珍

工厂里,机械臂智能操作,生产流程一“键”触达;“云端”上,实时传送的数据不断优化供应链配置,降低库存压力……智能化的操作颠覆了人们对传统制造的认知。不只是生产在转型,一批高质量项目竞相落地,一批高科技企业加速聚集,从新型材料、光电子器件到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与日俱增的创新能力,铜川正不断夯实工业基础,激发高质量发展的潜力与动能。

党的十八大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笃行不怠,齐力奋进,精准研判,围绕“建成西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这一奋斗目标,优结构、扩规模、提质效,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成绩斐然。

扩规模、提效益,工业经济实力有效提升

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的压力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2012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5%,高于全省1.0个百分点,高于生产总值1.2个百分点,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三大门类总量占比从64.3:28:7.7变为58:31:11。

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库207户,较2012年净增80户;实现利润总额47.34亿元,是2012年的1.8倍。在统大类行业31个,较2012年增加8个;49种主要工业产品纳入统计范围,较2012年增加20种。企业涉及行业日渐丰富,增加了石油开采、纸制品制造、玩具制造、中药饮片加工、汽车车身挂车制造、电线电缆制造、废弃资源综合利用等行业。

从产业类别看,制造业快速发展,贡献率超采矿业。2021年,采矿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8.0%,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17.3%,分别较2012年下降6.3个和42.4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31.1%,对规上工业的贡献率达62.1%,分别较2012年提高3.1个和19.5个百分点。

聚产业、优结构,转型发展步伐加快

十年间,全市工业结构实现系统优化,第二产业占比由2012年的65.9%降至2021年的34.9%。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关小上大、提质培优等一系列推动高质量发展行动,煤炭、水泥产能分别压减至1700万吨、2000万吨;精洗煤、骨料产能分别增加至1200万吨、2500万吨;水泥落后产能全部关停拆除,产能减量置换建成金隅冀东、尧柏两条国际一流万吨生产线,西部建材基地的重要地位愈加稳固。2021年5月,铜川市作为全省唯一地市,被国家发展改革委通报表扬为2020年度“推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工作成效明显”城市,全国获此殊荣的城市仅19个。

从能源类型看,非能源工业增速加快,贡献加大。2021年,能源工业增加值增长4.4%,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7.0%,贡献率33.9%;非能源工业增长13.7%,占规上工业比重33.0%,贡献率达66.1%,占比、贡献率分别较2012年提高6.6个和24.9个百分点。2021年采矿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6.4%,较2012年降低19.5个百分点。

抓项目、强闭环,六大产业强链扩链

全市坚持规划战略引领,全力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接续产业延链扩链、新兴产业创新布局,聚力建设航天科技、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先进陶瓷、文化旅游体育六大产业集群,打造循环经济“铜川模式”,“陕西制造、铜川配套”不断深化。聚力打造煤电铝水泥联产联营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西北唯一双“国字号”循环经济产业园——董家河循环经济产业园。美鑫30万吨铝镁合金达产达效,天众一揽子项目加快建设;全链布局汽车零部件产业,达美轮毂、特必克刹车片等建成投产,汉德车桥、力得盘式制动器、德沃智达车轮等项目加快推进,玲珑轮胎项目落地开工;依托“药王”孙思邈品牌,大力发展中医药产业, 先后引进兴盛德、方舟、千禾、天一秦昆等特色医药企业;依托“耀州瓷”品牌,全力打造集研发生产、观光体验一体化陶瓷产业集群。

从全市四个重点产业链看,2021年铝及铝合金产业完成产值90.21亿元,同比增长61.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9.6个百分点;汽车装备配套产业完成产值5.04亿元,增长60.6%,拉动全市0.5个百分点;光电子产业完成产值9.44亿元,增长15.9%,拉动全市增速0.4个百分点;新型建材及先进陶瓷产业完成产值113.92亿元,增长21.6%,拉动全市5.7个百分点,其中先进陶瓷产业实现产值3.24亿元,增长1.2%。

数字赋能、创新驱动,短板加速补齐

近年来,铜川坚持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顺应新形势,着眼新突破,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启动国家级高新区创建,成功创建全省首批数字经济示范区,获批陕西航天科技产业发展园区,与清华大学、西工大、西安交大等高校院所搭建战略合作产业联盟,“西安研发、铜川转化”初见成效。光伏技术领跑基地50万千瓦全容量并网;加快建设国家卫星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从火箭总装总测到卫星研发测控产业链,落地企业31户,取得知识产权372项,在控卫星58颗;建成京东智联云(铜川)数字经济产业园、耀州大数据产业园,落户数字经济企业600余户;光电子产业纳入全省总体布局,建成先进光学、特种激光2个国家级实验室,落地澳威激光、隽美集成电路、磷化铟半导体材料等20余户企业;谢赫特曼诺贝尔奖新材料产业基地等多个平台先后在铜落地。

“大数据”“云计算”为全市工业经济添彩赋能,启动全市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持续推动企业上“云”,加快重点企业数字化转型。达美轮毂、美鑫铝镁合金、兆丰汽车等一批企业建成“数字车间”“智能工厂”,“十四五”期间还将全力实施“云上铜川”工程计划,使全市重点企业建成更多的“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把“铜川制造”变成“铜川智造”。2021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20.6%,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78.1%,增速分别高于全市投资12.7个和70.2个百分点,在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集中在医药制造、光电子行业。

铜川,曾因煤而兴,但也曾因煤而困,面向新时代,市委、市政府聚焦高质量全面转型这一目标,高点谋划、精准施策,靶向发力,传统产业优势稳固,新兴产业突飞猛进,铜川工业破茧成蝶,涅槃成凤已是必然。今年铜川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全市上下始终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兼顾发展和安全,围绕“一示范四高地”目标,构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局面,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