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宜君实践

望得见山 看得见水 记得住乡

愁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宜君实践

本报记者 张创摄影报道

记者拍摄的宜君县哭泉镇旱作梯田。

在宜君县哭泉镇哭泉村,村民罗春会正在自家梯田内劳作。

游客体验梯田边的高空秋千。

过了金锁关,沿着210国道一路向北,约15分钟车程便来到了宜君县哭泉镇哭泉村。哭泉村位于山梁之上,也是镇政府所在地,由镇政府向西上坡,便是宜君旱作梯田观景台。放眼望去,远山翠绿,层峦叠嶂。近处的3条生产路将梯田分成4块,像是大动脉,连接生产和生活。拾级而上,逐行种植的地膜玉米勾勒出有规律的线条,被游客盛赞为“大地的指纹”。

“玉米是我们这里的经济来源之一,今年的粮食价格也相对比较高,如果收成好的话,估计会是一笔可观的收入。我们家还开着农家乐,疫情之前,城里周末来旅游的人比较多,忙的就不可开交。虽然现在游客数量不如之前,但是家里种的月季花茶,却深得大家喜爱,很多人来都赞不绝口,说放到城里一壶能卖100元,我们计划扩大种植规模。”哭泉村上村组村民罗春会在劳作中告诉记者。

旱作梯田作为农耕文化的印记,农民智慧辛劳的结晶,反映着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它是北方干旱地区,人类找到的与自然和谐共处方式的智慧体现,是“愚公移山”般的魄力,是百折不挠的勇气,是面临大自然与大环境的挑战,开动脑筋、艰苦奋斗的生动实践。

拾级而上为梯,春耕秋获为田。在农耕文化繁荣的年代,宜君旱作梯田即成雏形,是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农耕文明“活化石”。上世纪50年代,在党和政府的号召下,全县人民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开垦运动,通过垦田保水、保墒保肥,粮食亩产达到三四百斤。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宜君县大力推广地膜玉米,现在亩产最高能达到1000公斤左右。如今,围绕20500余亩的旱作梯田,宜君县着力构建三产融合的发展格局,打造集“农业观光、摄影采风、休闲养生、民宿体验、度假购物”为一体的美丽田园风景区。

“夏天的宜君气温比城里低,适合避暑度假,包括梯田、花溪谷、福地湖这些景区都特别美,娱乐设施也很刺激,是个宝藏旅游目的地,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知道。”在梯田边刚体验完高空秋千的游客李女士感慨道。

近年来,宜君县围绕旱作梯田大地景观,以打造一流的员工团队为发力点、以吸引特色商户丰富景区节点为关键点、以组织特色民俗文化演艺活动为结合点、以餐饮住宿服务提质升级为切入点、以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为着眼点,全力打造西北知名的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旱作梯田乡村旅游的魅力正在逐步显现,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宜君实践也越来越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