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嘱托谱新篇 喜迎党的二十大】科技赋能强支撑

科技赋能强支撑

本报记者 段海洲 徐国玺

编者按: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全市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和给照金北梁红军小学学生回信精神,本报即日起开展“践行嘱托谱新篇 喜迎党的二十大”主题宣传,重点报道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奋力谱写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新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营造浓厚氛围。

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

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

耀州区大数据产业园

今年以来,我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紧密围绕铜川“一示范四高地”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总体布局,以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统领,以加速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为主线,以创建国家高新区为抓手,紧扣建设立体联动“孵化器”、成果转化“加速器”和两链融合“促进器”三大目标,采取七项措施助力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助推我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

精心谋划,周密部署。按照陕西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报送2022年度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重大项目重要活动筹划情况的通知》要求,认真梳理、精心筹划了建设铜川新材料产业园区光电子集成产业园、建设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基地、2022中国铜川秦创科技大赛和铜川高新区与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签约仪式等一批秦创原年度重大项目重要活动。设立秦创原(铜川)创新促进中心,制定了秦创原(铜川)创新促进中心组建方案。筹备设立规模2亿元的光电子产业发展种子基金。

精准培育,扎实推进。加快实施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倍增计划,对域内“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全面摸底,将有潜力的科技型企业纳入中小企业培育库。初步建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全链条阶梯式创新主体培育体系,前六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50家。举办2022年全市重点企业科技研发暨科技企业政策宣讲培训会、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政策宣讲暨科技创业导师培训会,对科技型企业申报省级项目、企业研发辅助账进行指导。加大实施上市企业“飞龙计划”,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培育库,22户企业已完成省级上市后备企业申报。支持陕西智星空间挂牌新三板。

双链融合,项目攻关。制定《铜川市重点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实施方案(试行)》,调动社会力量攻克制约我市主导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促进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开展2022年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技术需求征集,编制《2022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指南》,解决制约我市重点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组织申报2023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征集我市工业领域重点产业链项目19项,一般项目10项,农业领域重点产业链项目6项,社发领域重点产业链项目31项;规划建设铜川市绿色铸造产业园,系统开展产业链专题招商,已引进华盛鼎铸、天津笠仓等锻铸造企业5家。

搭建平台,激发活力。推进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分别组织推荐2023年陕西省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第五批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单体类)两个。启动2022年度铜川市技术创新中心、农业农村领域市级科技创新平台、创新联合体、药用植物科技示范基地项目申报,发挥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双创孵化载体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服务体系,铜川创业大街、铜川大学生创业孵化园被省科技厅列入“众创空间国家备案”拟推荐名单。积极融入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建设,在秦创原立体联动孵化器总基地设立秦创原铜川飞地孵化器。

需求导向,转化成果。召开全市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视频会议,并对17家规上企业、35家重点科技企业和单位反映的94个问题进行交办,逐企逐问题建档立卡。强化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的科技创新,组织开展企业技术需求征集工作。筹备秦创原铜川专场路演活动,征集路演项目10项,推动航天科技、光电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启动2022年度科技成果推广与转化项目申报,促进全市科技成果推广转化及产业化。

引育人才,智力支撑。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畅通民营企业技术人才职称评价通道。2022年选拔出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175人,通过绿色通道考核认定工程师40人。组织66人开展工程系列和工艺美术系列职称评审工作。搭建科技人才队伍,制定《铜川市科技创业导师管理暂行办法》,初步建立101人的科技创业导师队伍,2支研发团队入选省级“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名单,成功申报秦创原引用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项目21个,招聘高层次和急需紧缺人才27人,推荐陕西省博士后基地4个。不断优化人才成长和服务环境,激发人才创新创业活力。

铜川国家高新区

打造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星邑卫星测控设备

铜川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开展以来,我市围绕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使命定位,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方向,以建促升、对标创建,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2020年,在17个省级高新区年度综合评价中我市提升6个位次,位居全省第3位。去年9月,省政府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自主创新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效明显的铜川高新区等5个高新区予以表彰奖励。

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按照“一区三园”的建设格局,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将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与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有效衔接,形成工作一盘棋。组建工作专班,明确任务分工和工作职责,对“一区三园”和各相关部门的任务进行全面细化分工,明晰任务完成时间节点,形成颗粒化、精细化的分阶段、分部门量化任务指标,将相关工作纳入各责任单位年度目标责任考核。

大力推进各类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建设。以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创新院(校)企、院(校)地合作机制,搭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有效促进技术、人才、金融等资源向产业聚合。与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入合作,共建铜川产业技术研究院,累计引进铜川空间技术研究院等专业研究院8家,成立企业研究院15家,取得知识产权超过150项。聚焦中医药、光电集成、汽车零部件等领域产业创新需求,推进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科院西安光机所、长安大学等合作,共建孙思邈研究院、陕西省先进光学技术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联合长安大学、陕西省汽车工程学会、铭帝集团、陕汽集团等共同成立陕西(铜川)汽车轻量化材料制造创新中心,创新“陕汽出题、高校研发、企业中试”产学研合作模式。

多措并举促成长型人才队伍建设。铜川高新区紧紧围绕科技创新领域的重点行业、重点技术领域、重大基础项目、重点学科建设和优势产业发展需要,持续推行“员额制”“高端人才年薪制”“人才绿卡”等人才引进政策,力求引进一个高端人才,带来一个创新团队,突破一项重大技术,带动一个高新产业,培育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铜川高新区围绕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人才培育工程,培育和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杰出人才和学科技术带头人,完善以创新质量、创新贡献、创新效率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加快落实“凤栖吾铜”“专家公寓”人才配套服务措施,形成靠政策留人、靠待遇留人、靠环境留人的良好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打下人才基础。

积极推进“飞地园区”建设。制定出台《支持“飞地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有效集聚了一批高端产业要素资源,不断助力铜川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西安创新中心累计入驻企业15家,缴纳税收135万元;杭州海越大厦飞地园区入驻企业3家。高效率参与建设中国西部创新港铜川创新谷,共建飞地科创中心、成果孵化中心和人才引育中心,目前,对接高校院所32家,正在积极推进落地近百项科技成果。与西安高新区、西安经开区达成战略合作共识,即将签订相关合作协议,推进在科技、产业、人才、项目等方面的协同合作。铜川高新区成功获批“陕西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区”,陕果公用型保税仓库建成投运,并同意在铜川高新区设立“陕西(铜川)台湾产业园”。

目前,铜川创建国家高新区工作推进顺利。一是高新区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地位日益凸显,截至2021年底,铜川高新区实现营业收入393.69亿元,增速11.3%;工业总产值达201.78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41.68%;实现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9.75亿元,占全市35.42%;全年税收收入12.29亿元,占全市29.6%;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7家,占全市36.8%。二是创新创业平台增速显著提升,已累计建成国家级研发平台2家,省级研发机构9家,市级研发机构19家。累计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11个。培育认定各类双创孵化载体6家,较上年增长20%。三是科技型企业主体数量再创新高,截至2021年底,已成功培育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9家,较上年增长71%;完成澳威激光、星宇航泰、日月芯等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入库49家,较上年增长188%。大秦铝业成功认定为瞪羚企业,成为我市首家瞪羚企业。铭帝集团有限公司和铜川秦瀚陶粒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了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零的突破。四是轻量化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商业航天产业集聚区、光电产业集聚区、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四大专业产业集聚区初具雏形。

数字经济

成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光电子集成产业园

近年来,我市把数字经济作为转型发展的关键增量,积极培育数字应用新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持续推动光电子、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数字经济特色产业聚集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力、创造新活力、增添新魅力。

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培育各类数字经济主体1002个,年平均增速78.58%,其中发展规模以上数字经济企业27户,实现产值154.83亿元;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累计实现507.51亿元,年平均增速212.77%,数字经济规上企业及各重点园区入驻企业上缴税收约2.59亿元。2022年度计划实施数字经济重点项目37个,总投资约73.7亿元,年度计划投资22.4亿元。据《陕西省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显示,2021年铜川市数字经济发展指数综合排名位居全省第四,数字经济占GDP比重50.3%。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发展夯实底座。市政府先后与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实施5G+光网双千兆城市建设抓手,系统推进落实《铜川市通信基础设施专项规划》《铜川市加快推进5G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各大运营商近三年间累计完成投资2.7亿元,建成5G基站956个,实现了主城区通信基础设施全面改造提升和5G+光网重点区域全覆盖,超前部署全省第二个5GMEC边缘云节点等,为系统推进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工业互联网及传统企业数智化升级、社会治理领域数字化应用进一步完善能力储备,赢得发展先机。

工业数字化转型让企业乘“云”直上。我市大力实施“互联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八大行动计划,工业互联网平台试运行。汉德车桥、硕科智能、陕西赛骏、德沃智达等建设项目陆续实施数字化改造,陕汽兆丰汽车零部件智能化工厂、陕西达美轮毂自动化生产线、铭帝集团自动物流仓储、铜川声威特种水泥智慧车辆物联网应用等多个工业项目数字技术融合场景搭建完成,全市累计培育省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0户。“十四五”期间,我市还将全力实施“云上铜川”工程计划,使全市重点企业建成更多的“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把“铜川制造”变成“铜川智造”。

龙头企业引领,特色产业园区差异化发展。京东云(铜川)数字经济产业园在新区正式开园,为全市数字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产业发展机遇。截至目前,园区共引入121户市场主体,53家企业入园办公。随着神州数码、科大讯飞、京东科技等一批龙头企业落户,电子商务、商业航天、光电子产业带动全产业发展,梯次分明、布局合理、业态丰富的数字经济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

协同发展,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逐步壮大。我市围绕“一核”(新耀省级数字经济示范区)“一带”(耀州、王益、印台、宜君区域数字经济特色增长带)“多点联动”(市县两级数字经济园区差异化协同发展)的总布局,通过分批次项目实施,持续推动光电子、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互联网、电子商务等产业聚集发展。目前,数字经济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成功创建省级航天科技产业发展园区,光电子产业链条初步形成。

数字化治理,让城市更“聪明”。我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启动以来,铜城办APP累计打通涵盖社会保障、生活服务、交通出行等各类综合性服务功能共计217项,22个部门业务系统(硬件)迁移部署至运营中心数据机房,全市数据资源统筹、财政资金集约效应初显;全市54家部门涉及的74个业务系统、17个城市部件图层累计1830万条数据汇聚智慧城市中枢,72个社区总计40万余条居民数据实现汇聚,智慧化社区占比79.2%,通过平台累计上报办理社情3.4万余件,数据壁垒打通取得阶段性成效,智慧城市建设步入全省前列;12345网上群众工作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地理测绘信息服务中心等一批数字化治理平台搭建完成。全市宏观经济数据库、重点建设项目综合管理平台等一批特色应用系统相继建成。在民生领域部署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42个应用场景,进一步释放数据红利。

抢数字新机,谋数智未来。我市将继续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以卫星测运控及数据应用为重点的商业航天产业,以光电材料和芯片器件制造为重点的光电子产业,加快煤炭、建材、有色金属、装备制造、医药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加快新型智慧城市、数字乡村建设,场景化推动数字经济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大力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区,打造地域特色鲜明、竞争优势突出、产业聚集显著、品牌影响深远的渭北区域数字化经济枢纽和全国资源型城市数字化转型样板,为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贡献“数字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