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世间就是这个样——梁晓声先生《人世间》读后感

人世间就是这个样

——梁晓声先生《人世间》读后感

贺利峰

梁晓声先生百万字皇皇巨著《人世间》是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作品以北方省会城市一位周姓平民子弟的生活轨迹为线索,从20世纪70年代写到改革开放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地描写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和百姓生活的跌宕起伏,艺术而雄辩地展现了平民百姓向往美好生活的人生努力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步,堪称一部50年中国百姓生活史。据此拍摄的电视剧近期热播,新华社官方公众号推荐宣传。理由正如书的封皮上所写:“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与担当;在悲欢离合中,书写情怀和热望。”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我以草根的视角谈谈我的读后感。

人世间就是这样。只有读书才有可能打开人生上升的通道。周秉义官至厅局级,郝冬梅当上大学的处长,周蓉晋升最年轻的副教授,蔡晓光成为有影响力的电视剧导演,还有吕川、唐向阳,以及下一代的周聪、周玥皆是如此。相反的,周秉昆及其一众朋友,却恰恰是因为没有读书没有文化,几乎终生都在为生计奔波。“知识、学历、机会、权利、个人等诸多因素影响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但最重要的因素乃是时代的变迁,是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周家官级最高的周秉义论:是国家上山下乡的政策让他成为兵团知青,恢复高考让他有机会去北京大学深造,毕业包分配让他一毕业就进入机关,国企改革让他有机会主政军工厂展露才华,招商引资、开发房地产让他有机会改造“光字片”——小说中人物的生活成长地,最终完成他的人生夙愿,实现他的人生抱负。“归根结底,大多数人的生活绝非个人之力所能改变,也并不是个人愿望所能左右的,不可不承认,国家、社会、时代的因素尤显重要。世界上每个国家,大多数人民的命运概莫如此。”作者如是说。

人世间就是这样。身处社会底层的普通百姓,只有抱团取暖,才有机会感受生活的一些乐趣,体味到人情的纯真与美好,享受到互相帮扶、度越人生困厄的裨益。“文革”时期,郝冬梅、蔡晓光的父母被打倒成黑五类分子,周秉义、周蓉是家庭清贫的建筑工人子女。他们四人没有因生活所迫而沉沦,相反定期不定期地聚集在周秉义家,读书交流,探讨文学的魅力,分享阅读的快感与收获。正是这样的生活抵消了世态炎凉对他们的消极影响,使他们在人生的青春期得以汲取丰富的营养,从而奠定他们后来人生的基础。当时尚且少年的周秉坤大概也正是从这里得到启发,在酱油厂上班的时候,与曹德宝、吕川、孙赶超、肖国庆抱成一团,并随着人生的不断铺展,加入这些人的爱妻,吸纳了龚滨、常进步,成为酱油厂六君子。他们年复一年地在周秉坤光字片儿那稍微宽敞的栖身处,喝酒吃菜,猜拳行令;商议策略,应对困厄;抱怨穷苦,解危纾难;手挽手,肩并肩,一路走到改革开放、阳光明媚的今天。进入人生暮年的周秉义郝冬梅夫妻、蔡晓光周蓉夫妻、周秉坤一家三口这种以亲情为纽带的抱团,相互提携,相互资助,乐享生活的事例更不必说。这样的做法其实是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之一,从桃园三结义、志同道合、圈子内外这些流行词语中可见一斑。

人世间就是这样。官场上,要想忠国效民不负本职,那是蜀道之难。周秉义初到军工厂任职,就遇到身绑炸药包要结束自己生命的“凶顽”之人。当他闭上眼睛听着导火索“噗噗”燃响的声音,内心的那种脆弱甚至恐惧不言而喻:万一自己判断失误呢?身为高级领导干部,只身赴俄寻访救厂途径的时候,喝酒喝到胃出血,回来还被小报记者以桃色新闻加困,遭工人非议。他的那份孤独,那份担当,又有几个人能够理解?撇开各地任职之时遭遇的非议与恶意举报不说,就是在他一腔热血,全力改造光字片时,还得动用心机,说理与利诱并行。作者写到他站在小卡车顶,举着喇叭宣传改造方法与策略那一段话时感喟道:“对咱们这些百姓,你为他们办好事儿,谋福利,还必须克服来自他们的阻力。”然而,正是这些非议才凸现出周秉义难能可贵的责任与担当。

人世间就是这样。无论你身处逆境顺境,无论你是官员还是平民,你首先必须是心地善良之人。周家的父母身上秉承着传统中国人的朴实善良,周秉义的父亲因为善良肯干,为让他多拿点退休金,单位特别恩准延迟两年退休,母亲因为乐于助邻还当上了街道副主任。周秉义在兵团竭力帮助陶平脱离困境,身居官位,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最突出的是周秉坤因为善良助人而结识了郑娟,最终不仅抱得美人归,还为周家找来一位维系亲情、友情、邻里之情的好当家。

值得高兴的是,作者突出表现了善良之人必有善报的这一主题。善良的周家人处处得人提携。周秉昆在酱油厂有曲老太太的呵护,在《大众说唱》有师傅的提携;周秉义在兵团有首长的提携,当女婿有岳母的提携,居官位有领导夸赞、同僚捧场;周蓉困居国外12年,处处得到朋友的资助;郑娟的善良得到众邻里的交口称赞。

人世间就是这样。在你的悲欢离合、人生浮沉中一点一点地变化着,改善着。

人世间就是这个样。要有收获,必须付出超越常人的艰辛,忍受难以言说的孤独和寂寞。正如梁晓声先生写作这部115万字的小说,费时长达八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