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农村样本

孙塬派出所“小警说事”探索

“枫桥式公安派出所”农村样本

本报记者 张欢欢

“群众利益无小事”,这是公安派出所日常工作的典型写照。在农村,更是如此,张家的羊啃了李家地里的菜,李家的门楼子修到了张家的墙根子,不管大事小事,村民总是第一时间想到人民警察。

市公安局耀州分局孙塬派出所就是这样一个农村派出所。6名民警、5名辅警担负着7个行政村、近两万名群众的治安、户籍管理、执法办案、服务群众等工作。去年一年,这个乡镇派出所的接警量达到400余起,而这其中多半都是由日常纠纷所引起的警情。

警力有限,但服务群众从不设限。如何更好地化解矛盾纠纷?如何更快地将警情化解在萌芽状态?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孙塬派出所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打破常规工作方式,积极寻求矛盾纠纷化解新思路、新方法,在“和为贵”调解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层民警有经验、有亲和力和善于做调解工作的优势,进一步探索出了“小警说事”这一工作办法,将调解延伸到田间地头、村民家中,让纠纷调解有温度。

“要是警察不管,这事情还真不知道要发展成啥样子!”村民罗某回想起前几日的纠纷,感慨地说。5月16日,家住孙塬镇文昌村的畅某和罗某因地畔问题发生争吵,进而引发纠纷。孙塬派出所民警到现场调解后,发现双方怨气较深,如果不能将矛盾真正化解,那今后势必还会再引发新的纠纷。这时,“小警说事”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副所长冯百强是一位有着几十年基层工作经验的老民警,更是在孙塬扎根了十几年,他“进百家门、认百家人、知百家情”。眼瞅着两家人因为地畔边界闹得不可开交,冯百强多次上门劝解,还专门找到与两家关系好、在村里威望高的老人,一起去耐心说和,“远亲不如近邻,勺底与锅沿难免有磕磕绊绊,把事情说开了,矛盾也就化解了。”最终,两家的积怨得到彻底化解。

“这修个路把人能震晕,万一哪天我在家做饭呢,房塌了咋办!”2021年5月,辖区某村的十几户村民阻挡了青惠路施工,施工方无奈之下报了警。所长胡国强带领民警赶到现场了解了事情原委。原来,修路时震动泵发出的巨大噪音,让沿路村民不堪其扰,更是担心自家房屋被震坏,他们要求施工方停止施工。一面是施工方紧赶工期的请求,一面是沿路村民要求停工的呼声,胡国强为此下了不少力气。他联系有关部门对村民家中的墙壁进行了鉴定,让群众免去担忧。同时多次安排民警入户讲政策、讲法律,告知其阻拦施工的法律后果。经过前前后后两个多月的调解,双方达成和解,工程顺利施工。

“小警说事”不仅为村民真真正正化解了难题,也调动起了民警工作的积极性。在孙塬派出所,除了人熟地熟的老民警,也有着从公安院校毕业不久的新警。“我是安徽人,还正在学习咱们的方言,之前入户时,我有些听不懂群众的话,群众看我年龄小也有些不信任我。”参加工作不久的民警李建中说,因为群众的不信任,自己也对干好基层工作没了信心。另一位年轻民警丁信元也曾有着同样的苦恼。“老民警有老民警的优势,新民警也有新民警的特长啊!”所长胡国强鼓励小伙子们发挥自己法律专业优势,多为村民普法讲法,尤其是在调解矛盾纠纷时,让年轻民警从自己的专业角度为村民出谋划策,慢慢地,小伙子们也逐渐获得了村民信任,“公安院校毕业的大学生懂得就是多!”

“枫桥经验”从最初提出的“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到新时代“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都强调依靠和发动群众,抓早、抓小、抓苗头、抓源头。所长胡国强告诉记者,今年以来,孙塬派出所更是不断探索“枫桥经验”,从“小警说事”逐步探索,将辖区内的“老赵调解室”“村民说事堂”等调解力量都吸纳进来,积极打造“枫桥式公安派出所”的农村样本,针对性地将矛盾化解在一线。

社会治理最基本、最核心的,就是要精细化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一个一个“小问题”解决了,才能杜绝“大问题”,才能建设“平安乡镇”“平安耀州”。在孙塬,民警们日复一日所做的工作就是这桩桩件件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