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川:多措并举提升政务服务“软实力”

近年来,我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有机结合,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政务服务“软实力”大幅提升。

双向发力实现“两轮驱动”。积极推进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证照分离、预算绩效管理和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划清市场和政府“界限”,推动政府更有为、市场更有效。市、区县行政许可事项划转全部完成,许可事项入驻大厅率均达到90%以上,实现“集中办事进一门、综合受理入一窗、便捷办理上一网、精简环节跑一次、并行事项联一链”。市级482项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直接取消审批64项、审批改为备案11项、实行告知承诺36项、优化审批服务371项,推行综合许可证模式,实现持照即可经营。对全市97个重点项目、21个部门整体支出、13项政府奖补政策、2个PPP项目实施绩效评价,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基本形成。工程建设项目优化为“立项、建设、施工、验收”四个阶段,审批时间压缩59%、材料压缩40%、环节压缩30%,政府投资、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限分别压缩至90个、40个工作日。健全机制让监管顺畅起来,健全完善审管联动、“双随机、一公开”、社会信用监管、政务服务电子监察机制,不断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审批沟通协作、联席会议、信息推送等制度,强化审批权限分离,形成环环相扣的监督机制。完善市场主体信用档案11万余户,企业信用修复483起,实现“严进宽管”向“宽进严管”的转变。开展“坐窗口、走流程、跟执法”系列活动,推行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聘请“观察员”32名、“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29名,助推各项助企扶企政策落实到位、高效兑现。

“三化”模式打造“温馨政务”。审批事项清单化。制定全市审批事项清单和《操作规范》《办事指南》,明确事项名称、申请材料、办理流程、办结时限等,完成9607项政务服务事项的办事指南和流程配置,127个电子印章的归集应用,实现动态调整、实时更新,做到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实现“清单之外无审批”。企业开办规范化。设立企业开办专区,分类设置综合受理窗口,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并联审批、综合窗口统一出件,实现一次申报、一次许可。企业开办首套印章由政府买单,并通过邮寄或现场领取方式发放公章,全流程实现“零成本”“零见面”。2021年,全市新增注册登记企业8669户,同比增长21%,增幅位居全省第一。便民服务人性化。推行“一件事一次办”套餐集成服务模式,推出“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我要开餐馆”等260项主题服务。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知识库和数据云技术,将传统的“用户自助式浏览”转变为“人工智能引导服务”,不断丰富用户体验。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功能,7190项事项实现“马上办”、1662项事项实现“就近办”、1162项事项实现“一次办”、8571项事项实现“网上办”。

四项举措服务企业“零距离”。公共资源交易“全透明”。完成平台接入,加强与省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及市级行业监督部门的横向和纵向协调沟通,推进平台共享,全力推进市级各类交易平台统一接入省级公共资源平台,实现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使用权和矿业权转让、国有产权交易“四大板块”线上交易。推行“三色马夹”线下管理,评标(审)代理机构、评标(审)专家、采购(招标)人代表身着三种颜色马甲,佩戴工牌,亮明身份,规范各方行为,促进阳光交易。截至2022年一季度,累计通过平台完成公共资源交易706笔,交易额143亿元,同比增长42.16%。网上中介服务“高效能”。完善网上中介服务管理办法,细化中介服务操作指南和工作流程,开展网上中介服务专项培训,建成网上中介服务超市,公布中介服务16类508个评审评估事项,保障清单之外无评审,营造良好中介服务氛围;健全评审评估工作制度,推行“谁审批、谁评审、谁付费”工作模式,评审费用由政府买单,累计向各类市场主体减免评审评估费用超过200万元。人才服务“多角度”。建立“一企一策一专班”人才服务工作机制,整合各方力量和人才优势资源,成立人才政策、项目(课题)研发、知识产权、科技创新、项目实施、综合服务组等专班,做到全方位帮扶、精准化服务。建成市级人才服务示范点14个、基层人才服务示范点36个,形成市、县(区)、园区上下联动、齐抓共管、齐头并进的工作格局。企业需求“不出园”。聚焦产业项目建设和企业办事需要,设立行政审批园区服务站,设置微型服务大厅,配置窗口自助服务终端,组成“同心办”团队,负责协调园区审批服务的“点餐制”和“代办制”,开辟产业园建设项目审批服务“绿色通道”,推行项目招引落地从公司注册到开工建设的“全流程、全覆盖、标准化”一站式服务,实现企业需求“不出园”。(记者 段海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