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技 创新艺——记当代铜川陶艺大师作品展

承古技 创新艺

——记当代铜川陶艺大师作品展

通讯员 石琳娜

近日,由耀州窑博物馆、铜川市陶瓷研究所、铜川陶瓷协会精心筹划,联合举办的“铜川当代陶艺大师作品展”在耀州窑博物馆展出,该展共展出铜川当代陶艺大师的优秀作品164件(套),涵盖了当代铜川绝大部分陶艺家的作品,既反映了当代铜川陶瓷生产发展的基本面貌,也展现了当代陶瓷匠师对耀州窑优秀传统技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融合,是耀州窑博物馆为社会公众推出的新的文化盛宴。

生生不息传手艺

耀州窑是我国古代名窑,创烧于唐,历五代、宋、金、元、明、清,至今炉火不熄,延续烧造1400年。自金元以后,耀州窑的制瓷中心由黄堡转移到了立地坡、上店和陈炉,陈炉镇更成了清、民国直至21世纪初铜川陶瓷生产的中心。民国时期《同官县志》中描述陈炉到了夜晚时“莹莹然一鳌山灯也”,可见当时陈炉陶瓷业的繁盛。当代铜川陶瓷的发展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与古代耀州窑一脉相承,现在铜川从事陶瓷烧制的匠师多出自陶瓷世家。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首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孟树锋是“五代陶人”,已故的李升科先生出身于几世为陶的“桥上李家”,她的女儿李竹玲是正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有“李家牡丹”之称。李升科的女婿任栓民是一位难得的全面型人才,嫡传弟子宋皓东成为铜川青年陶艺家的杰出代表。此外李和平、崔涛、袁双庆、高军军、高晓斌、李金平等多位大师都出身于陶瓷世家,传统的陶瓷技艺在一代代人手手相传中流传下来,祖辈相授,承袭至今。

在参展的70余位陶艺家中,有参与过当年耀州青瓷恢复试制的开拓者,有能复仿传统器物精准传神的坚守者,有把新时代元素与古陶瓷文化有机结合的发展者,也有将陶瓷艺术与其他文化门类相碰撞的跨界融合者。他们中有人出生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还有很多是85后、90后,一大批杰出的青年陶艺家成长起来,壮大了铜川陶瓷人才队伍。陶瓷技艺从二三十年前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学”到如今走进高等院校,成为一门高级专业技能,期间饱含了陶艺家们的艰辛努力。

在恢复和发展耀州青瓷的同时,古代耀州窑所烧制的其他瓷釉品种也都被继承下来,如黑瓷中的单色黑釉、结晶釉、黑釉剔花填白彩瓷,唐三彩、堪比明清景德镇御窑厂的茶叶末釉、可与“紫定”相媲美的酱釉瓷、仿玉器的月白釉以及上贡皇室的天青釉、深受普通民众喜爱的姜黄釉、香黄釉、兰花瓷等。其中,黑釉瓷器从唐代开始烧制,至今没有间断过。但有些瓷类却并不幸运,茶叶末釉瓷是在反复试验中逐渐成熟稳定的,天青釉和月白釉都是陶艺家深入研究文献资料,找到古代原料产地后,选用相同的原料,不断调整配方和烧制,最终得以成功。

除了继承古代耀州窑的主要釉色品种之外,传统的器型、装饰手法和纹样亦成为当代铜川陶瓷中的经典。器型如唐代的四鱼瓶,五代的茶盏和盏托、柳斗纹杯,北宋时的牡丹圆瓶、梅瓶、玉壶春瓶、香炉、花口尊等。在装饰手法方面,当代铜川陶瓷刻花犀利洒脱,划花行云流水,印花精巧雅致;古代耀瓷常见牡丹、婴戏等纹样依然生机勃勃。

改良创新求发展

铜川当代陶瓷工匠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对传统技艺进行了恰当地改良,怀旧但不守旧。孟树锋大师以传统耀州青瓷为基调,开发出“红底玉缕”,在大面积的青釉中以类似古代火石红的“红底”部分呈现装饰纹样,仿佛是在青釉上镂空一般。“红底”与青釉在颜色、质感上产生对比,共同构成器物的装饰。王彩虹大师研发了青釉墨彩瓷,在瓷器上展示中国画的意境和朦胧美感,是复色釉的运用。陈水平先生在青瓷上增加了彩釉,烧制出青紫釉瓷,是一种双色釉。如此种种,反映了当代铜川陶瓷匠师正在对传统耀州瓷不断进行改良与发展。

瓷器的成色与原料、温度、窑位以及燃料都有很大的关系。古代耀州青瓷以“橄榄青”最具代表和常见。如今,陶艺师们已经能够熟练掌握瓷器成色的要素和技术,他们依据现代人的审美,烧制色调有所变化的青瓷。此次展出的青瓷釉色有典型的“橄榄色”,也有色调显绿、显蓝或显灰的釉色,是青瓷釉色多样化的呈现。

耀州窑刻花青瓷的装饰技法在发展过程中也有新的变化。以往刻花时,工匠不论使用哪种工具,不论是“两刀刻”还是“一刀刻”,花纹图案都是在坯胎表面同一个平面上完成的。在参观展览时,笔者发现有些刻花青瓷纹样的立体感特别突出,画面的层次感很强。仔细观察后发现,这些器物上的纹样使用了剔花“减地”的方法,让纹样处在几个不同的层次,更加突出装饰的立体感和空间感。只是“减地”的厚度很小,不容易被发现,这种装饰方法或许称为“剔刻花”更贴切一些。

相对于釉色、造型和装饰手法而言,纹样内容的发展变化极富时代特色,又彰显陕西文化底蕴。梁亚萍大师的作品革命圣地图罐,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史中的四个重要节点;王燕利的青釉刻花盘上表现了驼队往来运输的场景;特邀陶艺家言实的参展作品青釉刻花茶具中,茶杯上的装饰纹样将宋代婴戏缠枝牡丹纹的婴孩换成了“秦岭四宝”,凸显了地方特色。

老树逢春抽新枝

此次展览还特别邀请了西安美院刘谦教授和王永平先生携作品参展。刘谦教授的作品以抽象和具象相结合的表现形式,运用现代艺术陶瓷的语言表达主题,是铜川本土陶瓷制作与西方陶艺接触、交流,逐渐走向国际化的信号。王永平先生把自己擅长的青铜器制作与耀瓷文化充分融合,用青釉的色调来表现青铜器难以追求的“绿漆古”,把青铜器的造型和纹样移植到耀州青瓷上,使作品更显古朴和稳重,创造出别具一格的耀州青瓷新门类。

王宁大师用浮雕的手法制作人物造型或历史故事为内容的瓷塑挂盘,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器型,更代表了雕塑艺术与陶瓷艺术的有机结合。他设计研发的陶瓷印章坯也曾风靡一时。李文、王拥军、徐炳炎等大师专注于瓷塑艺术,作品主题突出,表现形式多元化,继承和发扬了这一耀瓷中的小众艺术类别的特色。

古窑场深厚的底蕴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当代陶瓷匠师,被耀瓷文化吸引的工艺大师和艺术家们聚集到这里,继承古代耀瓷的生产技艺,同时融合不同艺术类别,又创作出富有时代特色的陶瓷艺术作品,散发着新的生命张力。相信,随着当代铜川陶瓷产业的发展壮大,一方名窑耀州窑定会焕发出新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