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身份谈“双减” | 宋艳雯

双重身份谈“双减”

宋艳雯

“双减”政策,旨在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减轻校外培训负担。不难看出,此政策的目的在于让每一个孩子能够接受更全面、更健康的教育,减轻家长压力,改变教育“内卷”现状,真正提升教育质量。这项政策落地即将一年,作为小学教师的我,经历了起初的迷茫抓狂,到如今食髓知味,甘之如饴;同样作为小学生家长的我,更是从烦躁焦虑到现在坦然自若,怡然自得。

家有小学生,正如网上所讲: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我的孩子9岁,目前读三年级。入学前两年,我常常也是对着做作业的她大吼大叫,歇斯底里……总会纠结为什么只考到99,而不是100?那个乘法口诀明明会背,为什么就没有写上去……每天趴在作业堆里,依然理不清楚。好艰难完成了学校的任务,我安排的一大堆复习资料又接着上线,书山题海,无止无休。游戏玩耍全都是泡沫。学习没有显著的提升,视力倒是滑铁卢般降了下来。是哪里错了?我百思不得其解。

一筹莫展之际,“双减”来了,延时服务加上了。书写的作业量明显降了下来,常常在课后延时服务的时间,女儿就已经完成了各项作业。每天放学后第一件事,便是和小朋友一起在院子里玩。空余时间多了,阅读也重新拾起来,她每天抱着各种闲书津津有味地读得不亦乐乎,积累本上的好词佳句一天天丰富起来,写起作文来常常是妙语连珠,行云流水。硬笔书法学起来,没有了量的要求,她自己也开始了对质的追求,会仔细观察各个点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了。常常因为写出一两个满意的字兴奋不已。孩子闲余时间,也开始学习整理房间,收拾衣柜,洗自己的小衣服,学做简单的美食……她很开心,我也很开心。

由此及彼,我的学生亦应如是。小学一、二年级不留课后作业。这是为何?起初我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如今慢慢有所领悟。功夫在课内,让学习变得有趣,课后的时光,更多培养学生的习惯和兴趣。当学习不再是任务,而是成了乐于参与的事,学生才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识字是件快乐的事。小学一、二年级识字量很大,在短短的两年里,识字数量便能达到1600字左右。如果只是机械枯燥地识记,非但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反而会消磨掉孩子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在课堂上,我常常鼓励孩子们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同类偏旁归类识记……最有趣的莫过于通过汉字演变图谱来识字。看到甲骨文、金文,孩子们也是豁然开朗。课后还在津津有味地谈论,原来这些字是这样被造出来的呀。不光是汉字演变史识记生字有趣,同种偏旁归类识记,也很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写字带来的满足感。课后没有作业,对课堂的要求更高。每课后的八到十个生字如何落实?我慢慢也摸索出一些门道。每堂课挑选最有难度的生字,一起来研究。每个人都是小老师:仔细观察,每个人都能来指导大家书写。强调笔画的点位、易错点、组词、结构……比比谁教的最有用。每个人都是书法家,写一写比一比:谁写的最能“以假乱真”?小小书法家也能来分享经验:我是怎么把它写漂亮的。

讲故事也很有趣。正所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我们之前一直布置的抄抄写写的任务,便如同这“句读”,而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或许便是这“惑”。总是纠结于“句读”,却忽略答疑解惑,无异于舍本逐末。那么如何解此“惑”,阅读一定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定期召开的讲故事比赛,让学生兴致盎然。三月的“雷锋故事我知道”中,学生分享着雷锋日记、事迹;四月伴随着《寓言二则》的学习,“寓言故事大比拼”又开展得如火如荼……不仅在讲别人的故事,也在讲自己编的故事。更有亲子阅读加持,睡前有父母故事陪伴的孩子是幸福的,回家能将学到的课文中的故事、自己编的故事讲给父母听,家长也是幸福的。

社会实践受益多。“今天我主厨”:试着当一次小主人,食材的购买、午餐的菜谱……亲近大自然,观察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节日里给长辈送去祝福、假日里帮父母分担家务……成长就在那些看不见的地方,素质也在一并生根发芽。

好像一切都变了。这才是学习该有的样子。双减不是让学生不学习、远离学习,减负减的是无效的机械重复的量,而并不是质。对教师课堂教学的要求更高了,学生的作业少而精了。时间多了,读书练字参加各项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便多了。综合素质上来了,成绩还用愁吗?同样对家长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减负不该是把孩子丢给学校和老师,从此高枕无忧。应该是有质量有温度的陪伴,共同参与的体育运动,一起完成的社会实践,温馨的睡前亲子阅读……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政策落地,还孩子一个无忧无虑的童年,回归教育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