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新时代】省级劳模王学义:一丝不苟做匠人 精益求精铸匠心

一丝不苟做匠人 精益求精铸匠心

——记省级劳模、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王学义

本报记者 惠路

劳动创造幸福,奋斗书写华章。人生的竞技场上,他用勤劳的双手,承载对美好未来的追求,用智慧和汗水,诠释和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奋斗的五月,记者走近省劳动模范、铜川市第一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项目负责人王学义,聆听他一丝不苟做匠人、精益求精铸匠心的故事。

“技术厉害,有啥不会的只要请教他,肯定没错。”

“那是个能人,爱学习,爱思考,干活遇到难题,总能想办法解决。”

人们口中争相夸赞的“能人”,就是从普通农民到响当当的企业技术骨干,从“门外汉”到享誉铜川的“能工巧匠”,曾获得“陕西省职工经济技术创新工程标兵”“陕西省杰出能工巧匠称号”的铜川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项目负责人王学义。

匠人匠心 “咬定青山不放松”  

1989年,王学义从农村招工到铜川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从事瓦工工作。刚进工地时,看见老师傅们在灰板上翻灰轻松自如,他也学着样子翻,但灰像是长了脚一般从灰板溜到地上。

原来,看着极其容易的“抹灰”,做起来却大有难度。“我骨子里有一股犟劲儿,别人能干得好,那我就踏实学、苦练,就不信干得不如人。”王学义心里憋着一股劲儿,逼着自己多干多练,非得学出个真本事。

“一个汗珠摔八瓣”。为了让手中的灰也像师傅们那样在灰板上“舞蹈”,他从最基本的工序练起,贴灰饼、冲筋、打底、罩面……每天早出晚归,废寝忘食,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一天下来,常常胳膊疼得都抬不起来。“那时候真的很苦,一不小心,经常会拿灰刀把左手大拇指砍伤,现在一看,手上都是疤。”伴随着日复一日地汗水与练习,王学义的抹灰技术水平迅速提高,他也摇身一变,从一名普通工人变为了抹灰组组长、技术骨干、企业先锋。

学无止境 “千万锤成一器”  

工匠以工艺专长造物,在专业的不断精进与突破中演绎着“能人所不能”的精湛技艺,凭借的是精益求精的追求。 

慢慢地,王学义在公司小有名气,但他并没有就此满足,他的心中还有更大的梦想,他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匠人”。

于是,他从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钱,购买了《建筑工人识图》《建筑抹灰工》《建筑瓦工》等专业技术书籍。白天全力干活,晚上挑灯夜战,记写笔记几万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取得了陕西省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证书、二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瓦工)、建筑工程师管理工程师资格证书。一步一个脚印,王学义向心中的高峰奋力攀登。

“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心心在一职,其职必举”。王学义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随着技术的精进,他先后攻克了许多难关,实现了一次次的突破,也练就了一手令企业所有员工都望尘莫及的抹灰及瓦工绝活。1990年,王学义第一次参加铜川建委系统职工技术大比拼,就以过硬的本领脱颖而出,摘取冠军奖牌。同时,他还依靠多年的工作经验,实现了两项技术创新,分别是关于钢结构柱底脚螺栓定住创新技术和关于水泥砂浆地面空鼓、起砂、裂缝的处理办法。

一丝不苟 “偏毫厘不敢安”  

建筑行业是精细行业,也是高危行业。当王学义开始从事公司安全技术管理工作时,他依旧以“匠人”执着、精益求精的精神要求自己,狠抓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

“建筑行业是流动的,危险随时都在,警钟就要时刻敲响,马虎不得,大意不得。”王学义深知肩上扛得责任重大,经常深入工地进行定期、不定期、专项检査和季节性检査,特别是对春节后、开工前、雨季、冬期施工的项目进行外架、临电、基坑等危险源进行专项排查。经常督促做好安全警示和防护工作,要求施工现场入口设置“六牌一图”,各危险源悬挂安全警示牌。机械设备安置处要悬挂安全操作规程,时时处处提醒员工注意安全。“我对安全的管理,可以说是毫不留情的,有问题立马整改,必须坚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正是因为王学义的严苛、不留情面,铜川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多年并无安全质量事故发生。

“建筑行业关系百姓‘住得安全’的问题,容不得马虎,要想质量创优,必须标准先行。”对此,王学义积极推行标准化管理,督促项目部制定质量安全文明施工标准,坚持方案样板先行管理模式,在工程实施中实行“三检制”、监理复查、严格质量验收程序,做到样板标准化、管理制度化、检查程序化、安全防护工具化,确保了工程质量达到安全创优的目标。

从“门外汉”到“技术状元”,从“泥瓦匠”到“能工巧匠”,唯有不懈奋斗,才能创造幸福、实现梦想。在催人奋进的五月,王学义带着梦想与希望继续扬帆启航,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建造出更多新的精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