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

癌症防治 早早行动

本报记者 李阳

每年的4月17日是“世界肿瘤日”,4月15日至21日是第28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癌症防治,早早行动”:提倡每个人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正确认识癌症、积极防控癌症,树立癌症三级预防理念。那么,市民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才能预防肿瘤的发生呢?记者就此采访市疾控中心相关工作人员和市人民医院的医生。

记者从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了解到,门诊接诊的肿瘤患者一般为出现症状的患者,或者是在体检中发现有结节、囊肿、息肉、肿瘤标记物升高的患者,以及有家族恶性肿瘤病史和发现有肿瘤预警信号的患者。随着市民防癌意识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积极做好健康管理,大家对癌症和肿瘤等疾病的健康科普知识需求很大。该院通过大屏幕、小视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讲解肿瘤防治小知识,并通过开通肿瘤咨询门诊、创建肿瘤防治知识交流群,进行社区义诊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抗癌防癌科普知识,逐步提高市民防癌意识。

据市疾控中心卫生检测科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我国最常见的癌症包括肺癌、乳腺癌、胃癌、肝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子宫颈癌、甲状腺癌等。近年来,肺癌、乳腺癌及结直肠癌等发病呈显著上升趋势,肝癌、胃癌及食管癌等发病率仍居高不下。据最新数据统计,我国男性发病率第一位肿瘤为肺癌,女性发病率第一位肿瘤为乳腺癌。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建议:可通过三级预防来进行癌症的防控,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损害;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日常生活中预防肿瘤,大家要怎么做呢?市人民医院南院肿瘤科主治医师樊雷建议市民朋友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常言道病从口入,肿瘤仍不例外,所以要管住嘴,迈开腿;戒烟限酒,平衡膳食,避免进食滚烫的水及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坚果等;坚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防止肥胖,保持健康体重,少熬夜;2.坚持定期健康体检,针对40岁以上、有高危因素的人群,尤以有家族恶性肿瘤病史者,一般每年进行一次体检,及早发现异常,及早诊断治疗。规范的防癌体检能够早期发现癌症,例如,使用胸部低剂量螺旋CT可以检查肺癌,超声结合钼靶可以检查乳腺癌,胃肠镜可以检查消化道癌等;3.控制情绪,学会减压,不钻牛角尖,保持心情舒畅,乐观情绪等;4.拒绝谈癌色变,消除对癌症的恐惧,正确认识癌症,掌握肿瘤防治的知识,尤其是肿瘤到来之前的一些预警信号,更好地保护自己健康,守护家人幸福;5.按时接种疫苗,可以接种乙肝疫苗、HPV疫苗,降低肝癌和宫颈癌发病率。

樊雷提醒:癌症到来之前,身体会发出一些预警信号,市民如若发现如下预警信号,请及时就医。

肺癌的预警信号有:反复咳嗽、咳痰、胸闷、气短,胸背部疼痛等,严重者可出现血痰、咯血、嘴唇青紫(缺氧表现)等;肝癌的预警信号有:右上腹疼痛、黄疸、食欲不振等,尤其是患有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肝硬化、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需要格外注意;上消化道肿瘤的预警信号有:食管癌早期,吞咽不利;晚期,进行性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呕血;胃癌的预警信号有:胃部反酸烧心、上腹胀痛,黑便等;大肠癌的预警信号有:早期无明显症状,晚期出现便血,排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性状改变(粪便变细)、腹部包块、腹胀、腹痛、贫血等;乳腺癌的预警信号有:乳腺包块(无痛性包块)、两侧乳房不对称、乳房疼痛、乳头改变及溢液、乳腺表面皮肤改变、腋窝及锁骨上肿大淋巴结等;宫颈癌的预警信号有:绝经后阴道出血,分泌物异常、异味等;胆管癌的预警信号有:上腹痛、黄疸、口干舌燥、食欲下降、白色大便等,特别是有胆道结石病史的人群需注意;鼻咽癌的预警信号有:鼻出血、鼻塞、颈部包块等。

针对常见肿瘤的高危人群,市疾控中心工作人员建议应了解相应的预防措施以及筛查方法。若发现癌症,要选择正规医院接受规范化治疗,癌症康复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癌症患者的康复要做到,乐观的心态、平衡的膳食、适当的锻炼、合理的用药、定期的复查。要积极调整身体免疫力,保持良好身心状态,达到病情长期稳定,与癌症“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