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总书记再到照金来,看看我们的好生活!”

“盼望总书记再到照金来,看看我们的好生活!”

本报记者 段海洲

开栏语

根据中宣部和省委宣传部安排,4月中旬起,中央和省级主要媒体将深入我省革命老区开展“老区行”采访报道活动,生动讲述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老区的新风貌、新变化、新成就。

本报自今日起,在“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主栏目下开设“老区新貌”子栏目,将通过“走进红色热土、感受身边变化,探访人物故事、聆听百姓心声”等行进式、互动式采访报道,深入反映我市革命老区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显著成就和感人故事,生动展示铜川革命老区人民自信自强、团结奋斗,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幸福美丽铜川,推动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的良好精神风貌。同时,积极转载中、省主要媒体重点稿件。

刚刚召开的铜川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擘画了铜川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努力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幸福美丽铜川”的奋斗目标,会议号召,全市上下要弘扬照金精神,勇担时代使命,奋力谱写铜川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新篇章。

照金精神,即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2021年9月,照金精神被纳入第一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照金精神出照金。

上世纪30年代,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照金为核心,创立了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照金,看望慰问老区群众,并嘱托“让老区人民生活越来越好”。

照金村隶属铜川市耀州区照金镇,位于耀州区西北部54公里处,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8个村民小组,人口428户1612人(其中脱贫人口109户358人),全村耕地面积5800亩,林地面积2641亩,退耕还林面积1089亩。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照金村抢抓红色旅游、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历史机遇,先后打造了照金纪念馆、照金牧场、国际滑雪场、创意街区等系列旅游项目,建成了社区工厂、设施大棚、光伏电站等特色产业项目,成立了村集体企业照金村集团和照金村文化产业公司,统筹参与镇区、景区的经营管理,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形成了以红色旅游为主导,多种产业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助推全村109户358人稳定脱贫,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1.9万元,高于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个百分点,年接待游客近700万人次,带动全镇年旅游综合收入达10亿元,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村。

让老区人民早日过上好日子,是各级党委、政府共同的心愿。近年来,照金村“两委”班子弘扬照金精神,践行初心使命,村干部坚持与群众同甘苦、同奋斗,发扬优良传统、传承革命精神,持续强化党的领导,用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村“两委”班子持续发挥“火车头”作用,深耕红色沃土,传承红色基因,做强红色产业,持续深化“党组织+合作社+农户”“党组织+企业+合作社+农户”等产业发展模式,促进党建和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同频共振,使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实现了村强民富。照金村依托红色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餐饮服务、手工艺品制造、休闲农业、养生保健等多种产业,全力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条,形成了“股份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商铺租金收入+工资收入+创业收入”五大收入保障,使照金农民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就地市民化,系统化解决了城镇化后的收入来源问题,村民人均年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5478元增加到2021年的18958元,村集体年收入达到66万元。

为了确保群众失地不失利、离土不离乡,照金村强化市场运作,带动群众增收,把完善社会公共服务、培育壮大产业作为核心来抓,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由照金村委会和村民出资入股成立陕西照金村红色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和照金村文化产业公司,下设景区管理、生态农业管理、物业管理和红色文化产业发展中心等子公司,从旅游客服、旅游产品经营开发、物业管理、安保环卫等方面解决就业岗位300余个,同时鼓励和帮扶有能力、有条件的村民开店创业。

如今,村民既是股东又是员工,实现了股东分红和工资双收入,同时通过就业培训、农特产品开发销售等举措,让老区群众真正成为市场运作的参与者和收益者。在加快老区开发建设过程中,照金村坚持人民至上,提升幸福指数。坚持把老区群众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扶志气、转观念、提信心,实现内部造血与外部输血有机结合,彻底改变了村民群众的“精气神”,激活了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围绕“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要求,照金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村上水电气暖、网络、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应有尽有,超市、银行、幼儿园、小学、医院、养老院、污水处理厂、垃圾压缩站、汽车客运站等配套设施一应俱全,集中供暖、污水垃圾集中处在全省首家,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持续加大对照金的支持力度,先后投资1.17亿元,在照金村建设了一大批民生、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方面投资303万元,建成设施大棚6座,村集体年收益3万元。投资1100万元,发展丹参、金银花730余亩,带动群众增收30万元。投资300万元建成村级光伏电站238.4kw并网发电,年均收入12万元左右,主要用于开发村级公益性岗位、临时用工和发展公益事业;移民搬迁方面投资8500万元建成圣源安置小区,安置包括照金村在内的搬迁群众170户585人,极大改善了生产生活条件;就业帮扶方面投资536.41万元,在圣源小区建成社区工厂1处,由照金村经济联合社牵头运营,村集体年收益5万元,带动群众务工增收近20万元;基础设施方面投资730万元,先后完成了8公里通组路硬化工程,改造油返砂道路3.5公里,铺设生产路3.1公里。投资128.8万元,安装道路路灯81盏,改造了搬迁区太阳能路灯98盏;安全饮水方面投资146万元,完成了杨柳坪组、耀岭片区人畜饮水工程项目,实现自来水全覆盖。

不仅仅是照金村,整个照金镇也在悄然发生着令人欣喜的变化。照金镇党委书记杨琦告诉记者,这几年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人民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精准打造了“五个一”产业体系,培育了湖羊、藏香猪、艾草、连翘茶、海棠等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建成了圣源服装生产和高山艾加工等8个社区工厂,老区群众过上了“楼上居住、楼下就业”的新生活。群众收入从8844元增长到2020年的15235元,9个村集体经济全部“破零”,2021年底村集体经济收入超50万元的村有5个。如今的照金,道路宽敞,鸟语花香,幼有所学,老有所养。

2015年2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照金村考察时,希望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干部团结一心,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临别时,村民曾世德紧紧握住总书记的手差点忘了松开。这么多年来,曾世德一直将当年总书记和他握手的照片挂在自家客厅正中间。

“去年,土地流转一年一亩能拿720元,村上分红一人一年有460元。我是退役军人,每月还有几百元的补助金,儿子在矿上工作,孙子在工程公司上班,我们一家一年能收入不少钱啊!”曾世德的满足感溢于言表。

与共和国同龄的曾世德是照金本地人,除了在外当过几年兵,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照金生活的,他切身感受到了照金村是怎样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如今蓬勃向上的新农村。

从14英寸的黑白电视,到现在55英寸的彩色液晶电视;从3间自建瓦房,到现在120平方米的楼房,曾世德亲身感受到了日子是怎样一步步好起来的。“城里有的我们都有。盼望总书记再到照金来,看看我们的好生活!”曾世德期盼地说。

照金村村支书梁万营说:“现在村民的收入来源已经多元化了,形成了‘股份收入+土地流转收入+商铺租金收入+工资收入+创业收入’五大收入保障,做到了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就地市民化。从2012年起,村里外出打工人员陆陆续续都回来了,不少有想法的大学生也返乡创业。”

下一步,照金村党员干部将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团结一心,努力把照金群众的事情办好,让老区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一是强化党建引领,传承红色基因。始终坚持把建强村“两委”班子、夯实村级组织作为重中之重,建立完善以村党组织为核心、产业基地及合作组织等为支撑的“一核多元”体系,充分发挥村“两委”班子在政策宣传落实、发展特色产业、引导劳务输出等方面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二是突出优势产业,补齐发展短板。依托照金村集团公司和照金村文化产业公司进一步增加群众就业、壮大集体经济、提高村民收入。围绕现有传统产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整合剩余耕地资源,引进有实力、有意愿的大企业,依托照金游客流量大、流动性强的优势,打造休闲生态农业,重点推广设施农业、中药材、有机玉米等,提升农业附加值,有效带动群众增收。三是吸引专业人才,提升运营能力。通过待遇留人、政策留人,加大对专业管理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党员干部、乡贤致富能人、退役军人、返乡大学生带头作用,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让懂管理、懂技术的人才留在农村,让本土群众深度参与到产业运营和管理之中。四是发挥服务功能,提升治理效能。推行网格化管理和服务,统筹开展党的建设、社会保障、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社会救助等工作。推行党员干部联系困难老党员、年轻党员结合居住地包片联系服务群众、固定联系困难群众机制,搭建起党员与群众沟通服务的桥梁,提升基层治理效能。五是强化顶层设计,推进乡村振兴。制定照金村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强化项目策划包装,系统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加快产业项目建设,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全面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推进照金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全村群众的幸福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