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规矩

敬畏规矩

杨安民

我生长于农村,祖父祖母以上几代人都是朴实、勤劳的耕田人,到父母亲这一代起,父亲虽然当过镇民办教师、镇主要领导,但是母亲一直是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田舍郎”,耕田种地里里外外从来不甘于落后。祖父和父母亲对晚辈品德行为方面的教育说不出多少深刻、生动的大道理,但他们却用严明的家规及言传身教,熏陶和影响着我们。

“小偷一辈子不发财,耕读人家再穷也不耐(为时间不长的意思)”。这是祖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口头禅。祖父与人为善,做人没有一丝贪念,也对他的子孙立下了要安守本分的规矩。他晚年的时候精神矍铄、健步如飞。我们孙辈在祖父身边的时候,常听到他和邻村的老伙计山公说起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个犯了命案的年轻惯偷在临行刑时,要对父亲说一句话,殊不知当他的父亲含着泪伸头过去时,惯偷一口将父亲的耳朵咬掉,他的父亲痛得叫苦连天,满脸疑惑。惯偷说,你没有教育好我,才使我有今日的厄运。记住,回去要教育好弟妹。每当说到这里,祖父总是哈哈大笑:“养不教,父之过。活该,谁叫他不教育好儿子。”稍后,祖父又痛心道:“掉了一个耳朵是教训,可惜儿子掉了脑袋!”这一则故事,我听得连耳朵也起了厚厚的老茧,可是他还经常绘声绘色地讲述。

记得我五六岁的时候,由于农村贫困落后,没有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的玩具,祖父请山公用竹篾为我编织了一个精致的篓子。有一天,祖父发现我的篓子有两个番薯,他的心里顿时起了怀疑。那时候村里还是集体经济,番薯按劳动力分配到各户,而当时番薯还没有收获,也没有亲友送番薯来。他再三地盘问我这番薯从哪里来的,面对祖父如炬的目光,我涨红着脸说是和村中的小孩子一起到村集体的番薯地挖的。祖父顿时勃然大怒道:“这岂不是小偷行为?我的孙子岂能这样?阿公不支持你!”盛怒之下,他一把夺过篓子,连同那两个番薯一起扔进家门前的那口山塘里。当时,父亲在外教书,祖父就责成母亲要好好教育我。母亲望着哭成泪人儿的我,忍不住驳了一句。祖父厉声道:“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你想他将来咬掉你的耳朵不成?”母亲将我拉回到房间,用一根细小的木棍子,狠狠地打了三下我的屁股,严厉地批评了我一番,绝对不允许今后再有诸如此类的事发生。从此,我把祖父的话视为箴言警句,铭记于心。

这良好的家规家教,如啄木鸟保护树木般保护着我们,使我们避免了虫害的侵蚀,又如春雨一般滋润着我们。

参加工作后,我兼任一家果场的出纳,由于职业的需要,经常要东奔西走。由于我所处的乡镇地处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交界处,在国道两旁的路边饭店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这些地方鱼龙混杂,经常传出一些污染耳朵的低俗故事。父亲认为,人不一定要有神通广大的本领,不一定要做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一定要品行端正、真诚厚道、恪守本分。他对我严格要求,要我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样才不至于让浮华、迷乱的世相遮住眼睛、玷污心灵。为此,他对我立下了规矩,无论什么情况下,都不能动用公款;不能与那些三教九流称兄道弟;不能到路边店玩耍,下班就要回家;除了工作需要外,回家不能晚于夜里九时。他还要我学会忍让、宽容,谅解别人,凡事不要太计较,要感恩社会。父亲这朴实无华的话语,蕴含着伟大的哲理,在这良好的教育方式熏陶下,我不断成长。

一天,由于果场有特别的工作,天黑了我还没有回家,那时候家里没有电话,也没有传呼机,手机更是无从谈起。办完公务,天已经漆黑一团。当我走到半路的时候,借着微弱的摩托车灯光,我发现了父亲。原来是父亲见我这么晚还没有回家,他放心不下,就租摩托车来找我。回到家后,父亲问明了情况,他又掏出我的账簿仔细看了看账面的数字,一丝不苟地核算了我的银行存款凭证和现金余额及单据,发现没有错才松了一口气。

正是在父亲严于律己的要求和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我严格遵守党纪和国法,不逾规矩。一天,在江红大桥桥头路口,我的朋友老杨在路中间将我拦住,他说找到了一条千载难逢的生财之道,如果我拿十万元公款和他到东莞投资,半年后一定会成为富翁。我鄙视地看了他一眼说,十万元我随时可以拿出。老杨笑嘻嘻道,我就知道你是个有福气的人,快把钱拿来。我说,你得帮助我办妥一件小事。老杨手舞足蹈地吹嘘道,上刀山下火海都可以。我微笑地说,也没有这么难,不过你要到我单位去说服财务会计,让他盖一个财会专用章在现金支票上,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取款啦。老杨铁青着脸跃上自行车,风一般地走了。

说真的,听从父辈的家训,敬畏党纪国法,守规矩,让我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