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农村学校实力“圈粉”

读《论语》诵《大学》

传统文化在农村学校实力“圈粉”

本报记者 袁欣

“敬惜字纸”也就是敬惜带字的纸。在信息时代,人们依然对这句话怀有敬意。在新区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楼村中学,书籍的身影从来不曾缺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这所不起眼的农村学校,全校学生基本都能把《大学》全文2580字完整地背诵下来。

作为一名有着20多年教龄的语文教师,楼村中学校长文卫涛深知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2019年的一天,文卫涛在网上看到外地一位校长谈自己通过在学校开展“国学”教育,学校师生精神面貌发生巨大改变的实践后,他被震惊得久久难以入眠。凌晨两点翻身起床给全体师生每人印发了一份《论语·学而第一》,第二天利用升旗仪式结束后的一点时间带领全校师生一起阅读。就这样,学校的经典诵读活动就在仓促中开始了。

当年带领学生们背诵《论语》的时候,学校要求学生每天早晚各读一次,每次20多分钟,每周一篇。一年下来,学生对《论语》整本书进行了包本阅读,而且基本上做到了能够背诵《论语》前五篇,总共100多章的内容。

一名学生在作文中这样写道:“作为一名毕业班的学生,我明显地感受到,读完《论语》《大学》等,我文言文的理解力大大增强了。原先我在做文言文阅读的时候内心还有恐惧,现在这种心理被逐渐克服了。每一次的文言文阅读,我基本上能够很流利地读完它,我想这与我们每天坚持读《论语》有很大的关系。”

“人一辈子最强的记忆力,是在儿童时代,作为一所初中学校,我们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的确稍微有点晚。但是亡羊补牢,自诵读经典开始,学生语文成绩提高了,作文变得有话可写了,进步之大这是我们起初不曾想到的。”文卫涛对记者说。

2021年,学校又利用每天课余半小时带领学生诵读《大学》,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坚持。如今,每次有人前来参观或举办大型活动时,学校都会让学生进行诵读展示。当听到大家的赞美之词,老师们知道这都是学生们日复一日坚持的力量。听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看着他们庄重的表情和身上由内而外散发出的那份自信,老师们也感到十分欣慰。

阅读经典,让这所学校的整个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开始回流,学校的口碑一天天变好。从2019年至今,楼村中学学生人数从89人回流增长为现在的313人,实现了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学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这些经过千百年流传下来被无数先贤智者所证明过的经典,其内在的结构、条理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严密的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种美,是一种示范。其蕴含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具有启智和奠基的作用。

“老师鼓励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要用实践代替纸上谈兵,用科学实验代替埋头苦读,以真正做到《大学》中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一下子让我对这篇文章产生了兴趣,通过进一步学习,《大学》的博大精深,便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

“读《大学》,它教会了我做人,教会了我修身养性,它告诉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它像一列开往至善至美的列车,路途的每一站,都是一个道理,一份理念。一步步,我们走向修身,走向养性,走向立德……”

“《大学》里的一字一句,短小精悍,虽不是什么长篇大论,却饱含底蕴,留给后世警戒,带给我们真知。熟读这些文字,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到一双双眼睛在监督我们,让我们谨慎行事,踏实做人,让我们懂得什么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引领我们一天天走向正道,培养出谦谦君子,儒雅少女。感谢经典,感谢阅读,更要感谢学校的严格要求,让我们一天天在经典的浸润中阔步前行,慢慢成长。”楼村中学八年级(3)班学生刘牧辰对记者说。

校长文卫涛告诉记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年来的实践摸索,更加坚定了我们诵读经典的决心。如果要问我们诵读经典有什么精髓的话,那就只有一个字‘读’。老老实实地去读,让它化作学生血液之中的一种东西,这是当下我们最需要坚持去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