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辉煌成就不吝笔墨 反映巨大变化浓墨重彩 | 王赵民

书写辉煌成就不吝笔墨 反映巨大变化浓墨重彩

——读《铜川市志(1990~2010)》

王赵民

案头放置新出版的一套《铜川市志(1990~2010)》,精装,上下两卷,分38编,共198万字,内插129幅彩色图片。欣喜之余一边细读、一边思考,感触很深,感慨良多。书写辉煌成就不吝笔墨,反映巨大变化浓墨重彩,这是我对《铜川市志(1990~2010)》的总体感受。

1990年至2010年的21年,我市经济社会在逆境中突飞猛进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称奇的成绩,发生的变化是里程碑式的,值得大书特书。《铜川市志(1990~2010)》一书,全面、系统、客观、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历程,史料详实,门类齐全,内容广博,记述准确,是一部真实再现铜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奋发图强的奋斗史,是全面了解和认识铜川的科学文献,也是我市干部群众学习和掌握市情的教科书。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1990年至2010年间我市的发展历程,对于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奋力谱写铜川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回顾历史是为了让后面的路走得更加稳健。时代的车轮迈入1990年后,同全国、全省一样,我市经济体制依然以计划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还徘徊在“姓资”“姓社”的争论之中。经济结构单一性与产业结构超重性特征明显,对经济发展形成刚性制约,社会经济总量偏小、增长乏力,运行质量不高,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社会就业矛盾比较突出;国有企业停工、停产,待岗、下岗职工增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缓慢;受客观条件和地域因素影响,城市发展空间严重受限,加之长期以来单纯依靠“挖煤卖资源、挖石头烧水泥”为主支撑,形成了传统的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大量的采空区、沉陷区和严重的环境污染,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多,生态环境脆弱;科技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下滑;财政收入偏少……诸多严峻而现实的问题摆在了市委市政府的面前,令所有的干部群众备受煎熬。

面对发展中遇到的一个个非常棘手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方针政策,解放思想、锐意改革、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开出了一副副解决问题的“救治良方”,使我市突破了发展瓶颈,逐步走出了困境,也使得铜川这座老矿业城市走出了“矿竭城不衰”的困境,实现了二次创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大刀阔步推进各项改革,化解矛盾和风险,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大力实施项目带动、工业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全力推动城市转型,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把铜川独特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确定了涉及铝业、建材业、果业、畜牧业、医药业、旅游业等主导产业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科技含量高、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广阔、带动性强、经济效益好的重大项目,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快了经济的发展,使铜川经济社会逐步步入了良性发展的新阶段。《铜川市志(1990~2010)》对这其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真实而记述的记录,今天读来很是令人心潮澎湃。

1990年至2010年的这21年间,铜川大地上发生了许多值得载入史册的大事:铜川有了高速公路,市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天然气,投资兴建沮河取水工程,解决了城市水荒问题;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和广播电视、户户通电,解决了农村饮水困难和饮水不安全的问题,居住在偏远闭塞、交通不便、干旱缺水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了整体搬迁;启动开发建设新区,经过20多年的建设,现在已成为铜川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成为关天经济区及大西安都市圈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最具活力的城市。2001年到2010年的10年间,在全国城市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前10个城市中,铜川市排名第七位,是全省竞争力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事业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健全,人居环境得到优化和提升,呈现出经济繁荣、生态文明、社会和谐的景象。到2010年底,我市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资源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形象焕然一新,为2011年之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铜川市志(1990~2010)》对发展中遇到的困境和矛盾不护短、不遮丑,从中分析原因,寻找思路与对策,全力破解,扭转被动局面。1993年10月17日,这是一个令所有铜川人感到汗颜的日子。中央电视台《中华环保世纪行》报道称铜川为“一个卫星上看不见的城市”。痛定思定,市委、市政府以此为契机,吹响了向环境污染宣战的号角。当年12月,市政府向时任国务委员宋健和时任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做了专题汇报,在国家和陕西省的大力支持下,我市不断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力度,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强制性地搬迁了市区几十座煤台和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市区内禁烧烟煤,过境车辆绕行市区,使这座过去因煤炭、水泥烟尘、粉尘污染与阳光和新鲜空气缺少缘分的城市逐步改变了容颜。2000年10月,北市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并于2003年底完成了污水管道的铺设、污水处理机器的安装和厂房建设。2005年8月2日,经过处理的水质主要指标达到国家二级排放标准,我市从此摘掉污水零处理城市的帽子。

《铜川市志(1990~2010)》既与1997年出版的《铜川市志》保持了无缝衔接,又有所创新。同前志相比,本志仍采用章节体,但编、章、节的设置更加科学,增加了“果业”“商贸服务业”“旅游业”“文化遗产”“精神文明建设”“社会”等篇章,尤其是将“文化”与“文化遗产”分开,突出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的新发展理念。对馆藏珍贵文物进行一一介绍,有助于读者对铜川文化家底的了解;在物质文化遗产部分,系统介绍了馆藏文物、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博物馆建设和文物管理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部分,逐一对我市取得国家级、省级和市级非物质遗产项目进行介绍,增加了志书的可读性与实用性,是本志书的一大亮点。还有,在第一编《建置区划》中,增加了“区县概况”,简要介绍了各区县的政区沿革、自然环境、经济建设、文化教育和社会事业,丰富了《志书》的内容,可圈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