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小工厂”变身群众致富“大产业”

社区“小工厂”变身群众致富“大产业”

本报记者 吴洋凯 通讯员 杨龙

“社区开工厂,工人全是本地乡党,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在家门口挣钱,确实为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拓展了渠道,同时降低了人口流动造成疫情传播的潜在风险,简直太好了!”已在铜川德盛昌工贸有限责任公司上了两年班的党志珍对眼前的工作十分称心,该工厂是王益区招商引资落地的一家箱包生产加工企业。

近年来,王益区把社区工厂作为统筹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统筹考虑区内产业发展和贫困劳动力自身实际,盘活闲置资产,加大政策资金帮扶,促成不同行业社区工厂建设有序推进、多元发展、齐头并进。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建成社区工厂18家,吸纳带动就业308人,其中脱贫劳动力50人,人均务工月收入2000元以上,促进了劳动力就近就地充分就业和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外出务工不如返乡创业,这是大家的共识。”提起打工,年近40岁的杨有余感慨万千。杨有余早年随老乡挤火车南下打工,在深圳一家玩具厂当学徒。现为陕西伊晟德食品有限公司一名员工。“做梦都盼着能回家乡工作,父母儿女都在身边,这当然是最好的选择,这两年南方的老乡们也都陆续回来了,说到底,还得感谢政府提供的就业机会。”杨有余说。

为加快推进社区工厂建设发展,王益区上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财政、发改、工信、人社等相关部门合力推进社区工厂建设,先后出台多个相关文件,从建设补助、租赁补贴、物流补贴等9个方面支持推进社区工厂建设发展。并组织队伍赴福建、江苏、山东等地考察学习,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社区工厂发展先进经验做法,通过成立社区工厂工作专班,支持引导鼓励更多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建设社区工厂。目前全区落实社区工厂各项补助补贴380余万元,社区工厂生产加工的箱包、农副产品等已纳入扶贫产品目录。在工厂建设方面,王益区因地制宜、因产置业、因人设岗,利用老旧闲置厂房改造建设,探索出盘活闲置资源的新路子,既为社区工厂企业提供了合适的生产场地,又为原有破产企业闲置资产增加了收入。保护好、利用好老旧厂房空间资源,既有利于挖掘新时代城市创新活力和发展张力,也将赋予新型产业巨大的发展潜力。面对辖区内老旧厂房多的现状,王益区支持和鼓励社区工厂在建设方面盘活现有资源、引入新兴业态,使老旧厂房转型升级,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我们厂每天销量最少也有500斤,受疫情影响,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缺人手,还好政府部门通过各种途径帮我们招到了合适的员工,解了燃眉之急。”陕西伊晟德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乾说。为给社区工厂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王益区设立了专门的社区工厂推进办公室,专人负责招商引资,协调政策落实,服务企业建设中遇到的困难,为社区工厂建设提供全要素保障和“保姆式”服务,当好服务社区工厂发展“店小二”。为有效解决社区工厂用工难题,王益区相关单位牵头了解掌握社区工厂岗位用工条件、薪酬待遇等信息,积极发挥区镇村三级就业工作队伍作用,组成招聘小分队,每月进村入户,宣传岗位信息和就业脱贫典型,讲政策、算大账,动员脱贫劳动力自力更生、进厂就业,着力解决社区工厂招工难、用工不稳定的问题。为避免冬季取暖问题制约社区工厂持续发展,根据相关文件规定,王益区积极协调安排相关单位给4家社区工厂安装了冬季清洁取暖设备,全面保障社区工厂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发展。

“我家种了八亩花椒,其他收入来源就靠我和孩子在外打工,去年年底来到社区工厂上班,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就业机会,我一定要好好珍惜。”通过社区工厂就业,已摆脱贫困的付发平激动地说。

建一家社区工厂,富裕一方百姓,提升一方发展。“王益区将持续加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把社区工厂作为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壮大镇域经济、活跃县域经济的重要任务,不断提高社区工厂外向型、集群化发展水平,努力构建社区工厂高质量发展新格局,促进乡村振兴,实现劳动力就近就地充分就业和群众致富增收。”王益区人社局副局长、就业促进中心主任贺锐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