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里镇:最美特色产业镇 跑出发展加速度

五里镇:最美特色产业镇 跑出发展加速度

本报记者 谢艳素 通讯员 王婉尔

近年来,宜君县五里镇突出党建引领作用,积极推行“党建引领、产业富民”模式,探索多元化发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党建工作实效,将强大的党建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发展动能。进一步增强党建工作实效,实现党建工作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互融共促。促进基层党建与乡村振兴同轴共转,实现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我们以党建引领为抓手,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全面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切实让五里镇的‘颜值’与‘气质’同步提升,助推五里镇镇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宜君县五里镇党委副书记李辉说。

五里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以振兴乡村为目标,奋力谱写迅速发展的新篇章。全镇集中对11个行政村公共基础设施进行了集中建设,共修建通村水泥路29.8公里、通组水泥路6.96公里,巷道硬化17.9公里,铺设生产砂石路5.5公里,修建排水渠21.06公里,修建生产桥8座、文化广场8个,修建公共卫生厕所7个,解决人畜饮水676户,安装太阳能路灯1088盏,村内院墙维修改造12800平方米。

五里镇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和果林业,使农业板块逐年升级。目前,优质果树种植、中药材种植,反季节蔬菜种植已成为全镇的特色产业。兴市村的反季节水果蔬菜、马塬畔村的红薯已初具规模,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独具风格的产业。

10月28日,在马塬畔村红薯基地,只见一辆辆红薯收获机来回穿梭、农户们忙着收捡刚刚出土的红薯,现场一片忙碌的景象。镇村干部正在与群众一起,抢收今年的红薯。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垄上走一趟,红薯秧就被打得稀碎;再走一趟,掀土、抖动,一个个红薯就落在垄上。随后,农户们将一个个红薯收集装袋,一气呵成,红薯就这样简简单单地被采挖出来了。

看着如此简单快捷地将红薯采挖出来,村民张娜脸上挂满了笑容。“以前要一锄一锄地挖,费力得很,弯腰磨手的,现在只需拿着口袋捡红薯。”说话间,张娜拿着口袋,麻利地将红薯装袋,喜不自胜。

五里镇始终坚持以促民增收为主线,不断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培育新兴产业,实现多元化的产业结构。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组织18个,实现集体经济组织全覆盖。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五里镇立足群众需求,以党建为引领,通过“党建+合作社”模式打造农业产业品牌,壮大集体经济。作为五里镇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成功典型,绿佳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坚持党组织引领产业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集中流转土地,带动群众共同增收致富,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走出了一条“强组织、转方式、建基地、兴产业、促脱贫、奔小康”的新路子。

秋雨过后,走进五里镇兴市村,来到宜君县绿佳源蔬菜专业合作社,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整齐齐的大棚,走进大棚,一股热浪便迎面扑来,一株株青翠欲滴的菜藤上挂满了西红柿、青椒、豆角、黄瓜等蔬菜,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对兴市村的特色种植进行了统筹组合,形成了水果、蔬菜等特色区域。2002年9月,兴市村党员干部共同努力创办了绿佳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第一期工程建起了5个大棚10亩地,投资约30万元,第二期工程搭建9个大棚18亩地,投资约60万元。

“村上流转土地种植大棚蔬菜水果以后,增加了村民收入。我们不仅土地流转有收入,在大棚打工还有收入,既能照顾家又能在家门口务工。现在,水果蔬菜大棚已经成了我们兴市村的一张名片。”兴市村村民刘小华告诉记者。水果蔬菜大棚的发展,让祖祖辈辈从事单一传统种植的农民,从思想深处发生了根本变化,增长了见识,开阔了视野,对过上好日子有了信心。

宜君县充分发挥当地优势资源,着力做大做强农业特色产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广大农民群众收入不断增加,日子过得越来越幸福。

绿佳源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郝艳说:“我们以‘绿色、优质、稳产、创收’为发展准则。依托先进的种植技术及信息服务,形成了‘党建+合作社+生产+服务+销售’一站式农业经营模式。现年销售蔬果可达200多万斤,年收入200余万元,有力带动合作社成员增收致富,助推了产业兴旺。”

如今的五里镇,通过共建共治,乡村环境的“表”与居住习惯的“里”融合,形成村美人和的田园风光,让村庄更具有特色和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