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前三季度经济运行回稳加固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为统揽,聚焦重点产业推行“链长制”,积极融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不断厚植发展新动能,全市经济呈现“结构优化、动能增强、回稳加固”等特点。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6%,居全省第七,两年平均增长6.1%,居全省第二。

紧抓“产业链”,全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农业总体稳定,统筹利用撂荒地促进农业生产,预计秋粮总产26.55万吨,增长6.49%,肉、蛋、奶产量分别增长22.94%、2.08%、2.5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6.2%,位居全省第二,两年平均增长4.7%。工业高开低走,煤炭价格高企,原煤产量下降12.3%,洗煤产值当月下降30%,冀东尧柏万吨水泥生产线、伟力凯恩装配式建筑等23个补链强链项目建成投产,国内首台套引进的碳纤维连续热塑成型设备落地,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8%,两年平均增长5%。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27.4%实现利润19.03亿元,同比增长3.8倍。服务业持续恢复,制定出台规上服务业企业培育、推进夜间经济发展、加快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

融入“双循环”,持续扩大经济内外需求。投资企稳回升,狠抓重点项目建设扩大有效投资,充分发挥稳投资专班作用强化要素保障,组织集中观摩、开工5场次,130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30亿元,完成年度计划任务的75%。民间投资增长19.3%。消费不断扩大,先后组织开展促消费活动50余场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5%,位居全省第五,批发、零售、住宿、餐饮行业分别增长21.3%、11.8%、27.4%、7.4%。对外开放持续扩大,陕西(铜川)台湾产业园获批,确定澳威激光等首批贸易“双循环”后备企业,新增外贸备案企业21户,累计外贸备案企业189户,进出口总额增长137.4%。

织细“保障链”,加快补齐社会民生短板。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紧盯重点就业群体抓帮扶,扎实推进稳就业、惠企业各项工作,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53亿元,城镇新增就业927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26%,低于控制线0.74个百分点。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王益中学、梅乐园中学、高新实验学校顺利开校入学。异地就医备案直接结算全面开通,报销比例达到65%以上。在全省率先完成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提标。幸福城市品质持续提升,“复兴号”动车组顺利开行,青惠一级公路实现通车,合凤高速铜川段即将通车。地方财政收入21.51亿元,增长9.94%。我市成功申报全国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市,评为践行生态文明发展优秀城市。持续加大重要商品和物资保供稳价,CPI温和可控,上涨1.7%,低于控制线1.3个百分点。

扭住“创新链”,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强化科技成果转化,“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加快,铜川创新促进中心获批,省光学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共性技术研发平台落户,反铁电陶瓷电容器等成果转化项目落地,光电子产业纳入全省“一体两翼”总体布局,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40.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07.6%。强化“投行思维”抓招商,统筹建立航天科技、高端装备制造等11个主导产业招商部,《铜川市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及布局指引(2021版)》对外发布,签约项目650个,到位资金374.77亿元。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实施新一轮三年行动计划,建立营商环境特约监督员机制,新增市场主体12180户,其中企业5828户,增长32.8%,培育“五上”企业26户,较上年同期增加10户。推行工程建设项目“谁委托,谁付费”评审机制,举办了公民走进智慧城市活动,提高群众营商环境认同感。(记者 朱红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