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县探索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双向管理”新机制

宜君县探索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双向管理”新机制

本报记者 董唯韦

“各位党员同志大家好!最近大家都能积极抽出时间学习党史知识,学习群里学习气氛相当浓厚。希望大家把学习体会动笔写下来发到学习群里晒一晒,相互取长补短。尤其是长期在外的流动党员更要加强学习,把你们的学习体会发到群里,你们在外不容易,望你们保重身体……”李厚财是宜君县哭泉镇马前尧村老红军、老党员,今年95岁高龄,他正通过“党建微课堂”给党员讲党课。目前,老人已录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 树立党员榜样作用》等视频,老人用朴素的话语表达对共产党的感恩之情,在外务工的流动党员听了感慨万千。在焦坪务工的马前尧村流动党员孙世贵告诉记者,自己常年在外,李爷爷录的视频他每期都看,村上党员学习资料他闲下来都在学习平台上看,有效拉近了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距离,让自己有了归属感,确保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学”“务工不误学”。最近孙世贵参加了村里的“秋收抢收小分队”,为缺乏劳动力的村民赵芳龙收玉米。

来到中铁十二局集团西延五标项目部,党支部书记蒙光明正带领流动党员和积极分子打扫哭泉村巷道。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位于宜君县哭泉镇哭泉村的中铁十二局集团西延五标项目部和地方政府通过支部共建、村企共建,积极发挥流动党员作用,全心全意为民办实事。目前该项目部已吸纳当地劳动力25名,为哭泉镇中小学每名学生捐助一个视力矫正仪,积极参与到当地村庄人居环境卫生整治中,为村民宣传防汛、防疫知识,及时参与当地生产抢修活动,保障村民出行安全。蒙光明表示:“要履行好央企社会责任,发挥好流动党员作用,和当地政府一起携手共建,造福群众。”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宜君县针对流动党员分布范围广、去向难掌握、参加组织生活不方便、学习开展难、管理不到位、作用发挥不明显等问题,积极探索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双向管理”新机制、新方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聚焦解决“流出地找不到人、流入地没有人管”的瓶颈,建立送学送教“责任链”,以“六个一”为抓手,抓好学习、建强队伍、筑牢阵地,把流动党员组织起来、管理起来、凝聚起来,不让一个流动党员“掉队”,确保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流动不流学”,达到全覆盖,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压实一条责任链,让流动党员“管到位”。一是摸清底数。党史学习教育伊始,全县各级党组织开展了“访流动党员家庭、访流动党员亲友、访流动党员单位,领导干部带头找、支委成员结对找、流动党员相互找”的“三访三找”活动,坚持“一名党员一张表、一个支部一簿册”,做到去向清楚、情况掌握、联系畅通,为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125份。二是理顺关系。在流动党员管理中,实行建档发证“散管”、驻外机构“托管”、健全制度“统管”、转接关系“直管”、双向结合“协管”的五种管理机制,进一步理顺组织关系,加强监督管理,有效解决了流动党员“挂空”和漏管问题。三是压实责任。建立以党组织书记为“一级链长”、支部班子成员为“二级链长”的流动党员送学送教“责任链”,定时推送学习资料、管理回访流动党员,精准对接、实时督促、定期交流,让流动党员管理有温度、学习有实效。哭泉村党支部副书记赵太云作为“二级链长”,负责管理6名外出打工的流动党员,不仅每周通过微信、电话等方式向流动党员发送学习内容,还关心他们在外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发放一套学习教材,让流动党员“学到位”。一是“结成对子”建制度。为提高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成效,确定专人实行“定人联系、定期交流、定时考核”的“三定式”管理模式,设置流动党员联系岗、建立微信群,支部班子成员“一对一”联系流动党员制度。马前尧村党支部书记胡维栋作为“一级链长”,与流动党员孙世贵结成对子,定期与其交流学习情况。二是“双向管理”常联系。组织流动党员参加工作单位(居住地)所在支部组织生活,联系人每月与所联系的流动党员交流一次,向流动党员通报支部工作和活动情况,流动党员每季度主动向组织关系所在党组织汇报工作及思想情况;支部书记适时与流动党员开展谈心谈话。三是“送教上门”督促学。对外出务工地远,因事不能集中学习的流动党员,通过党史送学小分队邮寄《中国共产党简史》《论中国共产党历史》等学习资料,创建“党建微课堂”、有声书等形式,让流动党员能及时学、跟进学,把流动党员的自学抓到实处、抓出成效,进一步拉近党组织与流动党员的距离,确保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学”“务工不误学”。

搭建一个学习平台,让流动党员“学有伴”。一是“云端课堂”灵活学。打造党史学习教育在线学习平台,利用微信群、钉钉群、“爱宜君”APP等自媒体开设“指尖课堂”,建立“党史学习教育”专栏。按照送学送教“责任链”分工,由专人通过微信群、钉钉群向流动党员及时传达党史学习教育重要信息,每天推送党史知识、党史故事,实现流动党员自主学、在线学、互动学。二是“临时课堂”集中学。利用清明、中秋、国庆等重要节假日,组织开展返乡流动党员集中学习,为流动党员“充电”“补课”,确保流动党员在党史学习教育中不漏学、不缺课。三是“视频直播”多样学。利用主题党日、党员“政治生日”活动和“三会一课”制度,通过视频直播或发送活动影像资料等形式,开展党史知识宣讲、现场教学活动,加强与流动党员的“零距离”沟通,把流动党员纳入到支部日常教育管理,确保流动党员党史学习教育不落一人。马前尧村老红军、老党员李厚财通过“党建微课堂”,已录制《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建设好自己的家乡》《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史 树立党员榜样作用》《细说变化颂党恩 我要永远跟党走》等视频,教育引导流动党员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

参加一期志愿服务,让流动党员“践初心”。一是组建志愿服务队。积极引导县域内流动党员参与各类志愿服务队、先锋岗,先后成立疫苗接种、爱心公益和家风传承等志愿服务队,结合安全生产、疫情防控、防汛救灾、弘扬家风家训等工作,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让流动党员提高乡村治理参与度,不断擦亮党员身份,时刻践行初心使命。二是扎实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依托哭泉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引导西延高铁哭泉段项目部10名流动党员认领群众“微心愿”、参与社会“微公益”,积极参加淌泥河村环境整治、防汛防滑及疫情防控宣传等工作,以实际行动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带好头、作表率,让党史学习教育有温度。截至目前,流入全县的37名党员都已加入志愿服务队,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10余次。

接受一次传统教育,让流动党员“受洗礼”。一是利用红色资源。托中共红宜县委旧址、周恩来留宿处、县史志馆、雁门支队英烈纪念碑等红色资源,组织流动党员实地参观学习,让流动党员重温峥嵘岁月,感悟革命前辈对党的忠诚和矢志不渝。二是聆听革命故事。组织流动党员深入南斗村詹仕财、杨塬村杨志刚、马场村余锡权等老党员家中开展“聆听英雄故事 感悟红色家风”走访慰问活动,利用清明节、烈士纪念日开展“铭记革命历史 崇尚革命英雄”祭英烈等体验式活动,深切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党员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主义道德风尚,进一步坚定流动党员的初心使命,提升党史学习教育的“渗透力”。

办好一件实事好事,让流动党员“暖人心”。一是弘扬正能量。引导在外流动党员传播家乡“好声音”、讲好家乡故事,大力宣传家乡经济发展、创业扶持政策、人才引进政策、返乡创业项目和发展前景等,激发流动党员招商引资、回乡创业的热情,吸引技术、资金、人才回流,共同抱团创业、支持家乡公益,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二是为民办实事。西延高铁哭泉段项目部流动党员受到哭泉镇党委和当地群众的关怀及帮助,广泛参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为当地党员群众提供了25个务工岗位,并积极帮助哭泉村、淌泥河村改变村容村貌。哭泉镇党委送学送教“责任链”,帮助他们融入基层,担当作为,充分发挥流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开展共驻共建、关爱空巢老人、关心留守儿童系列活动,并号召流动党员做好身边小事融入他乡、力所能及反哺家乡、传承初心使命回报社会,让流动党员从“流入”变“融入”,“安家”又“安心”,切实把党史学习教育成果转化成为民办实事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