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红年华》一曲奋斗者的赞歌 | 王赵民

《火红年华》——

一曲奋斗者的赞歌

王赵民

最近央视一套热播的大型工业史诗电视连续剧《火红年华》,全景式展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火热的“三线建设”,用一组组鲜活的人物、感人的画面和一串串可歌可泣的事迹,诠释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

“三线建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党中央针对国际局势变化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当年,夏方舟、秦晓丹等一大批意气风发的青年学生,听从党的号召,放弃进入大城市工作的机会,来到了偏僻的大山沟,披荆斩棘,勇攀高峰,将一片不毛之地建设成为闻名遐迩的新兴工业城市。剧中的几个主角表演精湛,刻画的人物形象饱满,烙着那个时代的鲜明特点;剧情扣人心弦、跌宕起伏、真实可信,故事曲折感人,洋溢着奋斗者的青春气息,充满了正能量,是一部为奋斗者礼赞、弘扬主旋律的好剧。

夏方舟,他秉承中国知识分子爱国情怀,为了心中的梦想来到金江,忍辱负重,不计个人得失,潜心钻研技术,敢为人先,忘我工作,解决了工程中遇到的一个个难题;工程设计上出现了纰漏,他临危受命,知难而进,敢于立军令状,经过反复推演,反复寻求最佳方案,最终解决了工程难题;面对哑炮,他力排众议,不顾生死,义无反顾亲自排爆,虽然身负重伤,却坦然面对,表现出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保住第一施工队荣誉,他忍辱负重,主动承担责任,不惜被行政记大过、取消干部待遇、降为二级工,体现了“舍小我”而顾全大局的使命担当。

虽然川南钢铁会战收获了重大成果,但夏方舟经过实地调查发现,由于金江的气象环境影响,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工程可能无法实现量产,最好是先停工,如果不停工,将损失惨重。但他的这一建议没有被工程指挥部采纳,更有心怀叵测的人说他在扰乱军心,破坏“三线建设”。然而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最终由于下暴雨造成泥石流,导致大面积滑坡,人员和财产受到威胁。危急时刻,他发现泥石流征兆,当所有工人撤离现场后,他因在现场勘察而被泥石流吞没;在住院期间,他抱病完成了技改方案,确保了技改工程顺利实施并通过验收……他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摒弃名利的优良品格令人称赞,他把青春和热血献给了“三线建设”,在他身上,完美地表现出一位优秀当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敢于担当的优秀品质和“天才工程师”的良好素质。

秦晓丹,她继承父亲的遗志,放弃优渥的生活来到川南钢铁,住席棚子,同男同学一起挖沙子、搬砖块,不怕苦、不怕累,没有丝毫的怨言,燃烧着自己的火红年华。

陈国民是“三线建设”工地上优秀的工人代表,经历过抗美援朝战斗的生死洗礼,回国后参加过我国大型钢铁建设的会战,在冶建行业颇有声望。他响应党的号召,率领他的“铁军”投身“三线建设”,面对困难,毫无畏难情绪,敢打敢拼,能够在关键时刻挑大梁,处处彰显了工人阶级主人翁意识。他对年轻人特别关爱,在生活中细心照顾,在工作中严格要求,带出了一支作风和技术过硬的队伍。

剧中还成功塑造了一个反派人物季成钢,他是那个时代的“畸形产儿”。才上了一年大学,就遇到了文化大革命,功课没学多少,却学了一身的坏毛病;不学无术,嫉贤妒能,满嘴的胡言乱语;胸无大志,仅会“呼口号”,处处刁难夏方舟,频频给夏方舟扣上破坏“三线建设”的帽子,最终遭到人们的耻笑;他个人英雄主义思想膨胀,不惜采取各种卑鄙手段,一次次地诬陷、报复夏方舟,但最终没有得逞,甚至连一个真心的朋友也没有,他对别人给予的关心和爱护置若罔闻,根本听不进反面意见,辜负了领导和同事对他的良苦用心。像季成钢这样见风使舵、投机取巧、口是心非的人,过去有,现在有,将来还有,他们的人生被扭曲,害人终将害己。

剧中还塑造了工程总指挥赵殿楚,他尊重知识、爱惜人才,知人善用,精心呵护年轻人成长,是一位好领导。还有夏方舟的老师霍茂森,甘为人梯,敢于给夏方舟等年轻人压担子,鼓励他们独当一面,为祖国的钢铁建设出力流汗。这说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有党的关怀,知识分子都会全身心投入到党的事业中,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除了夏方舟、秦晓丹、陈国民等主角外,剧中还塑造了为“三线建设”而献出了生命的李心梅、戚光复、陆汀兰和技校生武本奇等,他们怀揣理想,从四面八方义无反顾地来到这里,以钢铁般的意志战天斗地,在“三线建设”中书写了不平凡的人生,树起了一座座丰碑;他们是奋战在“三线建设”中的英雄群体,是千千万万个“三线人”的缩影,他们的事迹留在了共和国建设的史册中,将永远被世人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