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科技局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坚守为民初心 强化科技服务

市科技局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1.76亿元,增长54.4%,规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强度0.60%,比上年提高0.19个百分点。今年1—8月份,全市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45.5%,两年平均增长63.3%,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同比增长146.4%;争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42个,争取资金1190万元;科技奖补资金力度逐年加大,今年将落实科技奖补资金达1567万元……

这一组数据,代表着科技助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效。今年以来,我市科技系统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学党史感悟思想伟力,务实干奋力追赶超越,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创建国家级高新区为主要抓手,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全市高质量全面转型发展再添动力。

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见效成势。今年3月30日全省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大会后,我市迅速开展准备工作,成立了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领导小组,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铜川市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制定了《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任务推进表》和《秦创原铜川创新驱动平台建设政策包》,设立秦创原(铜川)创新促进中心。力争到2023年,在重点领域建设30个以上创新联合体、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及其他新型研发机构,推广转化100项以上科技成果;引进培育200家科技型企业,建成10个以上“双创”服务平台;设立并用好2亿元的秦创原铜川专项基金,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5亿元。

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蹄疾步稳。自我市国家高新区实施“以建促升”以来,编制完成了《铜川高新技术开发区创建国家高新区战略规划》《铜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发展规划》,印发了《铜川市“以建促升、对标创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实施方案》。 初步形成了以铝基新材料等高端装备制造为引领,以航天科技、数字经济与光电子为支撑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9月23日,高新区争先进位,排在省级高新区第三位,受到省政府2020年度表彰。

新兴产业链培育增光添色。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重点产业“链长制”要求,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制度机制、规划布局、招商引资和做大链主企业,新兴产业纳入全市“十四五”规划项目59个。航天科技产业初步形成“南星北箭,中部测试及应用”的航天产业布局,实施项目15个,完成投资2.2亿元。总投资2亿元的谢赫特曼诺奖新材料产业基地项目已经投产。深蓝航天完成火箭发动机静态点火、10米级和百米级垂直起飞和降落飞行试验。卫星总装集成测试厂房主体建设完成。总投资3亿元的西理华铸产业基地,目前生产线已全部安装到位,即将调试投产。

科技创新政策不断优化。深化改革出台优惠政策,在科技创新环境、资金扶持、人才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中小型科技企业等方面提出具体举措。截至上月底,今年新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62家,指导18家企业完成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省上已公示6家。落实科技奖励资金,已兑现首次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20万元、首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一次性给予2万元的奖励资金340万元。设立2亿铜川市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完成尽调企业12家,完成资金支持1000万元。

科技人才创新活力初步显现。我市通过公开招聘、柔性引用等方式为重点产业引进高层次和紧缺特殊人才347名,全市建立院士工作站11家,首次设立市级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支持计划,首批已有6个项目入选。推荐省级人才创新团队4个、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3人、科技新星人选5人,国际合作交流基地项目1个;推荐9人参加陕西省科技创新人才评选,申报的22个省秦创原引用高层次人才项目有15个完成答辩,位列全省第二(除西安市外);推荐46人为“三区”科技人才,科技部专项经费92万元已拨付至各区县;初步确定市级引智基地2家。(记者 张欢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