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有个杏花村

耀州有个杏花村

杨五贵

杏花村因杜牧一首唐诗闻名海内外,杏花村的酒也跟着沾了光。据说,全国名为杏花村的地方不下20余处,其中最著名的有六处,即山西汾阳以产汾酒闻名的杏花村,常炫耀自己是杜牧诗中真正所指的安徽贵池区的杏花村,此外还有山东水泊梁山黑风口的杏花村,湖北麻城的杏花村,江苏丰县的杏花村,南京金陵的杏花村等。

可谁知道,小小耀州也有一处名叫杏花村的小山庄。这一称谓源于清代,并非老百姓随心所欲的杜撰,只不过名不见经传鲜为人知罢了。

清代耀州杏花村就是今日坡头镇西南六里许的王家庄,当年的杏花村便以这里多杏树而得名。民国时期,因这处小山村位于大村堡姚老城之西沟畔,故被当地人称做沟西,20世纪50年代初,方又正式定名为王家庄。

庄傍崖临沟,和小丘镇的凉泉隔沟相望。20世纪60年代末,这儿除过村头一间小队饲养室为土木结构的瓦房外,其余皆为依崖而凿的土窑洞。30多户人家不足200口人散居在半里多长的沟畔外,厮守着黄土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半原始生活。

这里的确有不少遗存下来的杏树,大多分布在沟底。每年春天,盛开的杏花将整条沟染得一片绯红。微风吹过,阵阵馨香扑鼻,令人心旷神怡。然而,村庄附近鲜见杏树,只有寥寥几棵老杏落寞地孤立村头。

到了麦黄杏树熟的季节,这生长在沟底的一树树红杏要么整片整片地“断”给人家,要么让其自熟自落,最后腐烂在野地里。这些杏树由于没有经过人工嫁接,品质极差,尚未熟时味道涩酸,难以下咽;要是熟了,嚼入口中,味淡似水,绵软如泥,故被称作“老婆绵”而无人问津。

那年,小山庄里来了几个文质彬彬戴眼镜的大学生,见满树黄熟欲坠的杏子,竟大发感慨:“你们这里的苹果真多,就是个小点”,惹得乡人无不掩口。

这里的民风淳厚,家家柴门虚掩,即使全家人外出也是如此,然而并无蟊贼入室行窃。邻人和睦相处,偶有些隙,三言两语略做解释,便会“化干戈为玉帛”,冰消雪融,前嫌尽释,且不留半点芥蒂。每到饭时,居住在这儿的张老太踮着一双小脚,一扭一扭的拿个碗去西家借盐,东家化醋,村人并不为怪,而是善待之,毫无轻觑之意。

那年月,因岳父母由城里下乡寄居斯地,常去走动,故熟悉这里的一草一木。今偶翻当年所做笔记,内有多首为斯地而咏之作,无妨照抄如下,聊博一哂耳:

其一

杏花村落少杏花,野蒿满坡摇斜阳。

村姑涝池闲浣衣,儿童急走捉迷藏。

其二

也无杏花也无酒,斯地徒有醉人名。

客至且饭茶一杯,权当佳酿沁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