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化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让财政资金更精准有效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总要求,按照中省部署要求,全面推进、改革创新,初步建立了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显著提高。2019年,我市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获全省考核优秀格次,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

健全体制机制,夯实改革基础。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施意见》,出台了《市级部门预算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市本级预算绩效业务工作流程》等14项制度办法,形成了“指导意见-管理办法-操作指南”的制度框架体系,夯实了预算绩效管理的制度基础。2019年,率先完成了包括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自评、绩效评价和评价结果应用的全过程绩效管理链条;2021年,实现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项目支出绩效管理全覆盖和部门整体支出绩效管理全覆盖,并试点开展政府性基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地方政府债务等项目绩效评价,对重大政策和项目实行全周期跟踪问效,初步形成了预算绩效管理一体化。

积极探索创新,丰富改革内涵。一是探索构建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个性绩效指标体系。我市2019年在全省率先开展2个个性绩效指标体系建设,选取市直政法系统作为试点,建成适应其部门管理特点的《公共安全预算绩效指标库》,该指标体系涵盖铜川市政法系统8个部门、52个职能职责、139个工作活动、2594个绩效指标,为实施政法系统预算绩效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依据。2020年,配合省财政厅建成《节能环保预算绩效指标库》,涵盖25个资金用途、1564条绩效指标,应用于预算绩效管理目标设定、监控、评价全过程。二是逐步加强“智库”力量。2020年在全市会计领军人才库、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库中征集专家,成立绩效评审委员会,参与绩效目标审核、绩效运行监控、重点绩效评价等工作,对市本级重点绩效评价报告提出专业性审核意见,不断提高绩效评价工作的质量和影响力。与有资质中介机构合作,适时开展“绩效报告再评价”,进一步提高绩效评价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三是预算绩效管理与财政投资评审有机结合。2016年以来,共完成预决(结)算项目评审885个,送审金额118.56亿元,核减资金29.50亿元,核减率24.88%。2020年选取已完成评审的8个项目开展绩效目标审核,确保项目绩效目标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批复、初步设计批复有效衔接;选取3个项目开展绩效运行监控,对项目实施中偏离项目预算情况进行纠正;选取3个项目实施绩效评价,评价结果抄送相关业务科室参考,进一步加强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绩效管理。四是在全省试点开展“陕西财政云”绩效管理全过程上线运行。借助“陕西财政云”预算一体化系统,开展预算项目入库、绩效目标管理、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应用全过程线上管理,将绩效管理嵌入预算管理各个环节,不断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和使用效率。五是实施绩效评价“三级复核”。为提升绩效评价报告质量,先由预算评审中心对绩效报告框架结构进行审核,再委托“再评价机构”对绩效评价报告所提出绩效目标实现如何、财政支持效益、项目的存续等方面进行专业审核,最后召开绩效评审会,邀请项目部门、市财政局归口业务科室和绩效评审专家组成评审小组,从政策执行和业务管理方面对绩效评价报告进一步提出意见和建议,不断提高绩效评价报告的质量和权威性。

强化结果运用,推动深化提升。注重预算绩效管理评价结果运用,对绩效评价结果好的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优先保障,对绩效评价结果差的项目缩减项目资金预算直至取消项目,确保每一分财政资金都花在刀刃上,从而实现了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铜川创业大街项目在2020年度铜川市本级绩效评价中获得优秀,市财政优先保障该项目下年度项目资金安排,并增加预算资金136万元,助力项目提质增效。

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以来,我市逐步实现了从对个别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向对各类财政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的扩展,从单一绩效评价到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的转变,从事后评价到目标管理与评价相结合的有机统一,从资金绩效到政策绩效的进一步拓展,从项目绩效到单位、部门整体绩效的全面覆盖,推动形成了从过去“要我有绩效”到现在“我要有绩效”的转变。(记者 段海洲 通讯员 周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