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人民支前故事

1948年3月,宜君县全境解放。宜君解放的时候,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处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下,广大人民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因此,支援人民解放战争,是先一步解放了的宜君人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这边才敲罢欢庆解放的锣鼓,那边宜君人民一转身又投入到拥军支前的新战斗中。在拥军支前的许多个激动人心的故事里,宜君担架队的事迹广为流传。

1948年底,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西北野战军(1949年2月1日,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进军关中,展开大规模战略反攻。为了支援解放军作战,宜君县迅速组建了一支三百余人的担架队,在城关区委书记刘儒珍的带领下,随一野六军转战关中大地,前后九个月,参加了解放东府、西安、扶眉等战役的救援工作,从前线向后方转运伤病员480名。

刘儒珍在担架队显示了出色的组织领导才能。他处处带头,关心同志,乐于助人。行军途中,常常替炊事员挑炊具,把自己的马让给体弱有病的队员骑。在他的影响下,担架队员们团结互助,争做好事,每到一个地方,总是给老百姓干这干那,忙个不停。1948年冬,担架队在黄龙山休整,队员们给当地群众担土、出圈、编筐、铡草,做了许多好事,受到群众一致好评。担架队离开时,老乡们设酒招待队员,燃放鞭炮为他们送行,许多群众眼含热泪,拉住队员的手舍不得让他们走。担架队转运伤员,路程近则一二十公里,远则七八十公里。转运途中,担架队员对解放军伤病员无微不至地照顾,情同手足。有的重伤员病情严重,行动不便,担架队员便主动承担起照顾他们生活的责任,一口一口地给其喂饭喂水,帮助解大小便,还千方百计满足他们的一些特殊需要,很多担架队员用自己攒下的钱给伤员买鸡蛋、白糖补身子,使伤员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紧张的战斗环境中,担架队十分重视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常常利用战斗间隙和休整机会,对队员们进行政治教育、时事教育和担架救护常识教育。通过学习,担架队员人人遵守《三大纪律 八项注意》和《入城守则》,组织纪律观念特别强,随军转战的9个月里,队员无一人请假回家,更无人掉队脱逃,躲避火线。

支前也是战斗,解放军冲到哪里,担架队跟着冲到哪里,随时从火线上抬伤员,争分夺秒地把伤员送往后方医院抢救。在炮火硝烟和枪林弹雨中抬担架,难免不伤亡。在大荔战斗和扶眉战役中,两名担架队员为抢救伤员而光荣牺牲。刘儒珍含着泪水对大家说:“同志们,革命总会有牺牲,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以烈士为榜样,不怕枪林弹雨,从战场上抢救出每一个解放军伤员,为牺牲的同志报仇!”就这样,担架队员们擦去眼泪,冒着战场上密集的炮火,一次又一次地冲上火线抢救伤员。担架队员们英勇无畏的战斗精神,赢得野战部队的高度赞扬。

担架队同时又是战斗队。1949年8月中旬,担架队光荣完成支前任务载誉而归的途中,行至武功火车站北边,接到群众报信,前方西沟塔村有一伙敌兵在抢劫百姓的东西。刘儒珍问明情况,判断这可能是一小股被解放军打散的敌人逃兵在胡作非为,当机立断,指挥担架队冲了上去。刘儒珍和通讯员郝照才持枪抢先奔到村口,将正要出村的敌军官刘空义缴械擒获。其他队员拿着刀棍和枪械,随后冲进村子,一片喊杀声中,敌人四处逃命,没跑掉的人全部缴枪投降。这一仗,担架队俘敌9名,缴获驳壳枪、马登式枪和手枪共11支,受到武功车站驻军留守处和地方党组织的表扬。

刘儒珍率领宜君一期担架队在前方屡建功绩时,由宜君西区区长东云(张耀斌)同志率领的宜君二期担架队352人,又于1949年6月11日奔赴前线。二期担架队跟随一野三军,历时五个多月,先后参加了解放淳化、扶风,兰州、固观和关山五场战斗,圆满完成随军支前任务。

宜君担架队在拥军支前中成绩卓著,受到人民解放军的高度赞扬。一野六军奖励刘儒珍担架队“支前模范”、“铁肩支前”锦旗两面,并赠步枪32支,子弹340发;一野三军奖励东云担架队“支前称英雄”、“生产做模范”锦旗两面,步枪60支,机枪两挺,子弹615发,以及骡子、药品等物资。一野六军政治部给中共宜君县委书记杨西林、县长孟树林来信中说:“贵县这次动员服务本军之常备担架大队光荣地完成了任务,真为模范。特别是刘大队长领导积极负责,全体队员吃苦,服从指挥,克服困难,全心全意为人民解放军伤员服务,真值得本军学习。因此,除奖励担架队外,特发函贵县,望转全体人民学习为盼。”

拥军支前,是宜君人民的一段光荣历史,仅一期担架队中,就有102人被评为模范队员,8人光荣入党。白儒坤、郝照君等青年经过担架队的锻炼,回县后挑起了区乡领导重担;有的担架队员直接在前线参了军,如部队作家王德明。

资料来源:中共铜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铜川市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