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妈妈”: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有人说,你们很了不起;有人说,你们干的是积德的事; 有人说,你们是在牵着蜗牛去散步; 还有人说,你们有大爱之行,持平常之心,做不平常之事。

特教“妈妈”: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本报记者 张华 袁欣

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巩莹(右二)、杜瑛(左一)、刘小华(右一)和校长张贵军(左二)在展室观看学生作品。

她们是特教教师,面对的是一群患有自闭症、唐氏综合征、多动症的特殊孩子。她们从不敢奢求学生们能在学业上有所成就,只希望学生能照顾好自己,家里来了客人知道沏茶倒水,生活中能洗衣叠被,能给自己做碗饭就行。在教师队伍中她们显得默默无闻,她们说:“我们是真的心疼这些孩子,孩子一丁点的进步,家长的每一句感谢都是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市特殊教育学校(前身是市聋哑学校),始建于1988年,是我市唯一的一所全日制特殊教育学校,承担着全市听障、智障两类适龄儿童的九年义务教育任务。1988年创办铜川市聋哑学校时,上级安排18岁的巩莹、20岁的杜瑛、刘小华和另一名女教师去西安市第二聋哑学校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培训学习。当年,这几个初出茅庐的姑娘怀着懵懂与热情从事了特教工作,从建校到此后的30多年里,留下来的巩莹、杜瑛和刘小华见证了一批批特殊孩子的成长,更学会用爱和专业去培育,用坚守去等待最美的花开。

短了一截的幸福

当时,初为人师的巩莹只有18岁,可班里最大的聋生都已十三四岁了。面对这群比自己小不了几岁的弟弟妹妹,她根本没有把自己当成是教师,平时就和他们一起用手语聊天、谈心。那时,孩子们两周回一次家,有时遇上农忙,家长不能来接孩子回家,巩莹就把学生领回家一起包饺子、吃饭玩耍。

从2013年开始,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生源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聋生佩戴人工耳蜗后大都选择到普校去随班就读,因此生源主要以智力障碍学生为主。学校现开设启智教学班7个,在校学生65人,生源来自我市耀州区、王益区、印台区、宜君县及周边地区。教师对班里每一个孩子的特点和家庭情况都很了解,还根据每名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一生一档”,针对每一个孩子进行不同方式的教学,哪怕有时候收效甚微,她们也从不放弃。

这些学生的到来,给巩莹等人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因为很多智力障碍的学生在教学中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教师的话充耳不闻,课堂参与度极低。

唐氏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导致智力障碍的一种遗传性疾病。患儿表情呆滞、眼球突出,绝大部分患儿都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发育障碍,像“天才指挥家”舟舟这样的特例唐宝宝少之又少。“很多智力障碍的儿童,从一年级入学教他系鞋带,直到上初中还是学不会。这种挫败感是普通人难以承受的,因此教师做得更多是重复性的工作,这非常考验她们对工作的耐心,对孩子的爱心,幸福和期待指数需要一降再降。”杜瑛平静地说。

对普校的教师来说,他们桃李满天下,自豪感和荣誉感满满,但这里的孩子不一样,他们能学会个位数的加减法,学会系鞋带,教师的心情都很雀跃。刘小华说,自己的学生中有一个“数学天才”小飞(化名),他对数字很敏感,接受能力也快,自己经常给他开“小灶”加餐。在班里很多孩子两年仍搞不清楚1+1、1+2等于几的时候,二年级的他已经学到10以内的加减法了。这种对普通人来说极为消耗耐心的教学却令刘小华激动不已,她从学生微乎其微的进步中品尝到了成就感的甜美。

用爱包容不完美

启智班一年级的孩子刚来校时什么都不会,光一个起立动作就教了一个月;学生在教室里跑来跑去,哄好了这个那个又跑了;还有犯病的学生会追着教师满院子打……

在这里,教师的身份界限其实很模糊。她们是教师,也是保姆,甚至还是妈妈。在老教师的影响下,年轻教师也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学生。一年级孩子不知道上厕所,常常尿到、拉到裤子上,问了孩子们也不回答。这时,教师只能挨着个地用鼻子去闻,找到后把学生领到澡堂洗干净,换上干净裤子,再清洗脏污的裤子。一到下课时间,班主任和副班主任全都在厕所外站一排,有的学生上完厕所不会提裤子,教师就得给他提裤子;有的女学生来了例假不会换卫生巾,教师甚至还得帮她换卫生巾!

等到午休结束,教师要检查每个孩子有没有把扣子系好、有没有把鞋子穿反……她们深深明白,培养孩子们的生活自理能力最重要,这样在今后的日子里,他们才能照顾好自己,才能不被家里人嫌弃,不被社会抛弃。

虽然这里的孩子们和普通孩子们不太一样,也很令人操心,但他们也有可爱的一面。上课时孩子们的眼神充满了渴望,每次看到他们充满童真的眼神、天真的笑脸和一点点进步时,教师们就感到无比欣慰。今年“六一”给孩子们过集体生日时,小杜(化名)分到了一块蛋糕,但他一直捧在手里舍不得吃。他说:“我要留给爷爷,分享快乐。”爷爷来接小杜时捧着懂事的孙子专门留给自己的蛋糕,边吃边掉眼泪。

在这里,教师都把学生当成是自己的亲人,把学生领回家开小灶、买文具、送衣服、送书本文具,把自己孩子的玩具成箱地搬到教室、购买零食奖励学生……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教师们都摆着手说:“这太平常了,不值得放到桌面上去说。”

用专业静待花开

“随着特殊孩子的增多,特校教师仅仅有爱是不够的。更应该懂得孩子的行为,了解他们的需求,进行科学及时的教育干预。教师要不断学习,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还要有奉献精神。”认识到这一点后,巩莹和同事们开始在更专业、更个性化的教育上下功夫。并在教学中一直贯穿坚持热心、耐心、恒心、信心的“四心”宗旨,相信孩子们会因受到专业的教育而改变。为了让这些特殊的孩子们能更好地融入社会,学校还开设了家政、烹饪等培养生活技能的课程。

市特殊教育学校与西安市启智学校建立了长期对口帮扶合作关系。去年至今,学校分两批组织教师到西安市启智学校跟岗学习,4月份,西安市启智学校赴铜开展课堂交流暨师徒结对活动;学校党员带头,省级教学能手与青年教师结对,进行理论学习、听课评课;转变教师教育观念,提升教师准确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育教学方法的能力;学校还设立党员管理示范岗、党员班主任示范岗及党员教师示范岗,形成支部带动、党员推动、教师互动的敬业奉献氛围。现在学校又在设计布置校园文化,让每一面墙、每一栋建筑和校园内的一草一木都具有教育干预意义。

经过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多年来全校师生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荣誉40余项。学校荣获“中国狮子联合会优秀合作教育机构”“市级交通文明示范学校”“市级庭院绿化先进单位”“市级综治维稳安全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2020年学校获得区级文明校园,先后有1人获得省级先进个人,14人获得市级以上表彰,1名党员教师获得省、市级教学能手。2020年底,选派学生参加西安市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舞蹈队编排的节目《传承国学经典》于今年6月份代表全市参加陕西省第十届残疾人艺术节汇演,并获得优秀奖。

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张贵军表示:“越了解特教工作越觉得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职业神圣。特殊教育也是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愿意珍惜育人初心、潜心服务学生,办好特殊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路走来,有酸甜苦辣,也有欢欣鼓舞。我们了解家长的苦楚,孩子的热情又打动了自己,能在特殊教育的阵地上坚持30多年,我们觉得值了!”巩莹、杜瑛、刘小华3位好姐妹的手握在一起相视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