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苦功夫,何来真功夫

不下苦功夫,何来真功夫

张军

“领导苦抓,干部苦帮,群众苦干的三苦精神,在白河县教育界发展为:班子苦管,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学校精神,值得我们成立不到五年的锦绣园小学学习……”锦绣园小学党支部书记侯小军在安康市白河县“三苦精神教育基地”门前向本次研学的党员老师们如是说。

在当天的研学中,我曾萌生过一个天真的想法:当年白河县人均只有0.06亩土地,根本吃不饱饭,为什么不搬迁或逃离这个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方呢?

归途中我明白了,倘若逃避生养之地,落叶何来归根之所。事实证明,你若眷恋她的山水之间,必然有办法让山水回馈你的世代儿女。拼命一代人,造福百代人,是白河人最朴素的原动力,转化为最简单的行动力——只要能吃苦,黄土变成金。

位于巴山之东,汉水之北的白河县,以愚公移山的淳朴精神,代代赓续的惊人毅力,经过21年艰苦创业,硬生生将“山高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土无三寸厚,地无百亩平”的贫穷之地,变成了富饶秀美的适居之所,缔造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三苦精神”,为我们这些不知“汗滴禾下土”的城内教书人,真正诠释了“苦尽甘来”的内涵美,传播了“艰苦奋斗”的正能量。

我在想,人人都懂、人人都能做到或做到过的“吃苦精神”是那么的熟悉,却为何渐渐陌生了呢?

纵查中外古今,从不缺乏吃苦的名言警句和经典故事。懂得吃苦是民族积蓄发展,团队不断奋进,个人蜕变涅槃的不二法则。正所谓,平庸的人躲避痛苦,优秀的人不怕吃苦,杰出的人自找苦吃。吃苦是人类进化的动机,是种种事业的根本,创业如此,守业如此,教育教学也如此。只是我们在和谐美好的社会环境中偶尔因为没吃苦,而吃了些苦头,方才知道要吃点儿苦。

最近在看一本书《在峡江的转弯处:陈行甲人生笔记》,作者是《我是演说家》全国总冠军、曾经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陈行甲,书中第四记《人生的巴颜克拉山》有这样一段描述,作者从清华大学硕士脱产班毕业回到基层一年半后,湖北省委在全省选拔30名干部公派出国留学,在3000人的四轮选拔考试中,作者的外语考试成绩取得第一名,第二名是一位大学外语系的副教授,30人当中有六位本科是外语学院或外语系,而作者的本科专业却是数学……作者说,没有辱没清华之名的他,一直在用尽全力地奔跑。而我更切身感受到:比你优秀的人,还在做着比你更努力的事,吃着比你更难吃的苦!

人生就像品茗,懂得吃苦,才能回甘。百人百性,茶苦可以不喝;黄连更苦,连心的苦,可以加块糖,也可以敬而远之选其他。可是教书育人的师者若不下苦教,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怎能下苦学。苦教是精神,苦学是态度。学习从来不是快乐的,家长要苦帮苦供苦助,老师要苦抓苦管苦教,艰苦奋斗的精神何时何地都不为过。

苦有双面色,黑与红;苦是有温度的,冷与暖;苦是有味道的,酸与甜;苦是有力量的,强与坚。苦有灵性,他懂回报,吃苦不是本能,而是本事。有本事下苦功夫,何愁没有真功夫!(作者系锦绣园小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