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君:发展生态旅游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

宜君:发展生态旅游为乡村振兴增添动能

本报记者 吴洋凯 通讯员 田亚南

眼下各大中小学陆续放假,不少家长带着孩子远离城市喧嚣,来到宜君县动漫花溪谷、福地湖浪漫度假屋、战国魏长城遗址公园等旅游热门目的地“打卡”游玩。景区周边村子的田园景色及小工艺品更是吸引了大家。“秸秆编织的包包、核桃壳雕刻的手工艺品和各种特色农副产品让人赏心悦目,乡村这么美,真想多看看,来这儿不虚此行!”带着孩子自驾游的秦女士兴奋地对记者说。

宜君县地处陕北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结合部,既因宜君水而得名,又因适宜君王避暑而称谓。县域1531平方公里,辖6镇1乡1个街道办事处2个综合服务中心,总人口约1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万人。森林覆盖率达53.83%,植被覆盖率92.8%,夏季平均气温只有19℃,被誉为秦岭以北最大的一块“绿洲”,也有“中国避暑城”之称。日前,宜君县入选“2020年中国康养可持续发展100强县”

近年来,宜君县以“全域旅游”建设为引导,以“4A”级景区创建为目标,努力构建宜君县“全域、全景、全季、全业、全民”旅游发展新格局。坚持把生态建设与旅游产业有机结合,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促进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真正让旅游产业发展成为全县的大众产业、脱贫产业、支柱产业,不断深化旅游业在县域经济中的主导地位,为助推乡村振兴增添动能。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宜君县花溪谷景区附近的教场村、哭泉旱作梯田旁的淌泥河村、福地湖景区旁的榆舍村、魏长城遗址公园所在的偏桥村等,更是打造出了以“观光农业、摄影采风、休闲养生、民俗体验”为特色融合发展的乡村旅游新格局。同时,也让越来越多的周边群众端起了旅游“金饭碗”,宜君“三宝”:苹果、玉米、核桃等农副产品,也变成了当地的旅游特色产品。

据了解,宜君县各景区周边目前已建成饭店、客栈和农家乐27家、经营门店40个、流动餐车13个、临时农产品摊位32个,带动群众100余户。聘用工作人员86人,其中现有员工11人为脱贫户,累计聘用脱贫户18人。2021年务工人员共有200余人,平均每人每年增收7000余元,其余大多数为附近村民,带动了一大批富余劳动力就业。

“过去靠外出打零工挣钱,既照顾不了家也挣不下钱,如今在政府的帮扶下,我在福地湖景区开了个小吃店,现在正是旅游旺季,一天收入在500元左右,年收入也在2万元以上,看着小吃店的生意越来越好,我干劲儿也更足了。”宜君县五里镇榆舍村脱贫户王田军面对记者采访,表示自己对过上好日子信心满满。

51岁的偏桥村村民李红梅,如今是战国魏长城遗址公园的文保员,她高兴地对记者说:“以前我家的收入来源只有种地,县上把战国魏长城遗址公园修建好后,我就在这里当起了文保员和保洁员,工作之余还可以种地干活,不仅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还能参与到文物保护中来。这些年,通过政府的不断宣传,我们村民的文保意识有了很大提高,老人小孩都知道保护遗址、保护长城。”

为了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旅结合,宜君县依托产业、生态、文化等资源,积极加强政策引导,充分发挥旅游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旅游带动脱贫成效显著。

宜君县紧跟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形势,不断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2021年,哭泉旱作梯田景区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秋千园、快乐大本营、儿童电玩室等经营类项目,这些项目的建设,不仅增强了生态旅游业的“硬功地”,也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增强。据统计,2020年,全年旅游接待人数136.43万人次,综合收入7.54亿元。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宜君县坚持旅游业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进一步拓宽了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宜君县哭泉镇充分利用梯田景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景点众多的优势,大力发展民宿经济,使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得到真真切切的实惠。

宜君县在生态旅游方面,盘活了绿色资源,支撑了绿色经济,诠释了绿色理念,向全县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答卷。生产总值、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得到了快速增长。目前,该县正进一步探索“生态立县、旅游带动、统筹城乡、全面小康”的发展战略,以绿色生态为引领,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健康发展,让旅游业为全县经济发展增添动能,为助力乡村振兴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