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科:47年的坚守与追求



王科:47年的坚守与追求

本报记者 段海洲 朱红卫

6月25日下午,在耀州区董家河镇王家砭村,村党委书记王科面对记者的采访,用一句话概括了自己从青葱岁月到花甲之年走过的路:“从19岁被选为王家砭村党支部书记,到如今66岁担任村党委书记,我用大半辈子的精力,在带领着生我养我的王家砭村一步步往前走……”

1974年,入党一年、年仅19岁的王科被选为王家砭村党支部书记。四十多年间,他凭着一腔为民的热血,带领党员群众苦干实干,让一个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变成了有名的富裕村,王家砭村涌现出了闻名全国的“12•17”助人为乐先进群体等典型,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村等100多项荣誉,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省主流媒体多次深入采访报道。王科个人也先后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陕西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当党员就要带好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王家砭村有8个支部,共116名党员。党员是方向、是榜样,王科始终带头落实党建责任,坚持在履行党建责任上带好头。他创新提出在每个村民小组设1名“政治小组长”,负责联系服务组内居民。他坚持在落实规则制度上带好头,落实“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坚持“三重一大”事项必须按照“四议两公开”要求进行,带头抓好提议商议等环节,注重事前充分征求党员群众意见建议,真正实现了决策公开、过程监督、结果公开,赢得了群众信任。他坚持在弘扬新风正气上带好头,在扶危济困、助人为乐中冲在前,曾冒着生命危险从暴涨的漆水河中救出村民……在王科的引领下,王家砭村好人好事层出不穷,“12.17”助人为乐事件让该村扬名全国,荣登中国好人榜。

谋发展就要练精兵

王科始终坚持把支部建在一线,把激发党员主动性与创造性作为重点,同步推进在职党员岗位履职与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着力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党员队伍,练就推动发展的精兵。他带领党员群众开煤矿、办砖厂、办石灰厂,形成建材、陶瓷、养殖三大产业,培育各类经济组织上百个,集体经济发展持续壮大,全村近60%的党员是致富带头人,30%以上是村上负责人和村办企业骨干,全村有近800人在村办企业和民营企业工作。2020年,王家砭村工农业总

产值达3.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300元。他把让农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作为己任,先后投资上千万元,为村里安装自来水、引进天然气、硬化道路、绿化村庄、修建公厕,超前规划建成了高标准的阳光小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党员结合自身实际投身其中发挥作用,有人负责协调、有人负责卫生、有人负责质量,有时候占门前几寸地、砍几棵树等这样的事,也都是党员带头让出来。

新农村就要树新风

王科始终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一起抓,通过建章立制、典型引领等举措,促进干部群众自觉养成讲文明、讲和谐、讲法规的习惯。在他的倡导下,村上连续42年隆重表彰优秀党员、好婆婆、好媳妇,用先进事迹鼓舞人、感化人,带动村民自觉学好人、做善事,文明风气在该村蔚然成风。通过表彰先进,王家砭村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仅在漆水河中救人的村民就有七八位。他积极发动年轻党员成立党员义务护村队;充分发挥老党员作用,成立夕阳红义务调解队,对邻里纠纷、婆媳不和等矛盾及时调解;推选有威望的老党员成立红白理事会,号召村民破除陋习;他还在村里成立了管弦乐队、篮球队、锣鼓秧歌队、文艺表演队、农民诗社等,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推进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当干部就要守规矩

在带领王家砭村发展的过程中,王科深刻认识到,只有干部守规矩、讲廉洁,才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将从严要求落到实处,绷紧思想之弦,贯穿行动之中。他曾在大会上批评过一位开会迟到的长辈,还曾对一个占集体便宜的亲戚进行当场批评,以实际行动把全面从严治党责任落在实处。因为他严守纪律“六亲不认”,村干部、党员以及广大村民的法治意识、规矩意识得到有力强化。他将制度落到实处,先后主导修订完善了村两委干部工作制度,并配套形成了一系列考评奖惩机制,小到上下班、大到重点项目等都有制度规定。同时,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把长期形成的好风气、好作法整理成村规民约,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作为全体村民的行为准则。干部有纪律、群众有规矩,奋斗有目标,凝聚起了全村追赶超越奋力向前的强大合力。

王家砭村的发展,每一步都有王科的身影,他既是推动者,更是参与者。今天,站在乡村振兴的新起点上,王科比任何时候都更有信心决心,在新时代实践中继续坚守一名老党员的初心使命,带领王家砭人开创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