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金“难民乡”

抗日战争时期,大批难民涌入陕甘宁边区淳耀县,在这里得到边区政府的妥善安置,并为全民族抗战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七七事变爆发后,日寇发动对华全面进攻,华北、中原、长江下游地区大片土地相继沦陷,蒋介石决定“以水代兵”,宣布“最后战线为黄河,宜作有计划之人工泛滥,增厚其防御力”。1938年6月7日,随着几声巨响,黄河决堤,中原地区顿时一片汪洋,上百万人死于国民党人为的“水患”。洪水肆虐,生灵涂炭,为了生计,中原地区数万灾民背井离乡,一路啼寒号饥,辗转投奔各地,仅陕甘宁边区淳耀县接收的难民就达数千人。

面对蜂拥而来的灾民,为了妥善安置他们,1940年3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了《优待外来难民和贫民之决定》,规定种种优惠政策,保障难民的生产与生活。淳耀县政府积极响应边区政府的号召,遵循“在政治上给以影响,生活上给以帮助”的原则,1942年在照金师家道约140平方公里的地域,集中安置了逃难来的120余户灾民,约300余人。同年年底,在这里建立乡政府,灾民们亲切地称其为“难民乡”“。难民乡”的建立,使流落到此的灾民渐渐安定下来。

灾民们初来乍到,人地生疏,生活极为困难。淳耀县政府了解到灾民的困难后,发动照金、田玉、芋园、柳林、庙湾等地群众,及时给灾民们送来粮食和衣物。“难民乡”领导帮灾民们盖起干打垒的石板房,并组织他们开荒种田,实行生产自救。很快,灾民们过上了有粮吃、有衣穿、有房住的日子,生活渐渐安定下来。淳耀县灾民安置工作搞得有声有色,“难民乡”政权得到灾民的一致拥护和好评。

原籍河南新郑县的郭松钦,当年9岁,由于国民党掘黄河淹了河南,成了难民,跟随父母和两个妹妹一路讨饭来到陕西。他回忆说:“1941年冬的一天,我们一家正在小坵西河讨饭,碰到一个过路人,他悄悄地对我父亲说,老乡,要饭干啥哩,到北山去,那里的共产党政府管穷人哩,给发粮、发镢头。你向北走,到寺坡庙上一登记,就行了。听了他的话,我们一家人走到封锁线,碰上国民党保长和兵丁,不让北上,还把我们打了一顿。到了晚上,我们一家绕过封锁线来到寺坡,找到登记处,登记处的人给我们端吃端喝,嘘寒问暖,住了一晚,第二天开了一个纸条,让拿到照金区。区上分配到李家山,由于住房不足,先在区上寄宿了一段。1942年春,我们全家到李家山,李家山满山满沟都是边区政府和群众给难民居住搭建的草庵子。‘难民乡’(后来才知道乡长叫王清洁)在师家道有纺线、织布的机构,妇女大都参加了纺织组,我母亲也加入进去。父亲开荒种地,我在‘难民乡’举办的学校里上学(我的教书先生是位姓成的)。过去的人心齐,我记得区上只要在山头上打三枪(不是敌人“清剿”,就是转移),全区18岁以上的青壮年马上都集中起来。人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谁要有点困难,东邻帮西邻,全乡助一人,那股亲热劲,谁见了谁感动。干部和群众关系很密切,政府和干部一切为群众,没黑没明的给难民盖房子,送吃的,这在我心里留下了永远难以磨灭的印象。”

难民们从心底感激共产党,感谢边区各级地方政府。抗战期间,“难民乡”的妇女自觉地做军鞋、送军粮,民兵上前线抬担架、运弹药,积极地为抗日救亡做贡献。

资料来源:中共铜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铜川市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