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红色故事】革命文物:承载光荣历史 激发奋进豪情

革命文物:承载光荣历史 激发奋进豪情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革命文物工作重要指示,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报特约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提供了一组运用革命文物讲述红色故事的文字图片稿件予以刊发,以此生动教材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


马灯照亮陕甘边 指引红军向前行

马灯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的展厅里陈列着这样一件文物——马灯,它是上世纪中国老百姓常用的一种照明工具。现代生活中早已不再使用,然而就是这盏普通的马灯却有着不平凡的身世。它见证了陕甘边革命斗争史上具有重大战略转折意义的一次关键性会议——陈家坡会议。它的光芒,照亮了陕甘边,指引红军向前行。

1933年8月14日,在陕甘边革命斗争连续遭受严重挫折、国民党当局重兵“围剿”照金苏区的危急时刻,中共陕甘边特委在陈家坡召开了联席会议。

会议主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了激烈争论:还要不要坚持、巩固和扩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来到照金的三支革命武装(西北民众抗日义勇军、耀县游击队、红四团)今后是要集中还是要分散行动?谁来担任新成立的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的总指挥和政委?

深夜寂静,万物都在酣睡,古树下的马灯却整整亮了一夜。经过激烈争论,会议作出了三项正确决议:一是坚持并扩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恢复红军主力。二是成立“陕甘边红军临时总指挥部”,统一领导集中指挥三支武装力量。三是确立了陕甘边红军正确的军事战略方针,制定了“不打大仗打小仗,积小胜为大胜,集中主力,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深入开展群众工作”的战略方针。

会议统一了陕甘边党政军领导干部的认识,要集中不要分散,并正确制定了陕甘边革命斗争的任务和战略方针,从而挽救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会议统一了对红军部队的领导,重新组建了陕甘边新的主力部队,使分散的、相对弱小的红军集聚成有力的革命拳头和一支坚强的力量,避免了放任三支部队分散活动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并为红二十六军的重建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家坡会议,是在陕甘边革命斗争连续遭受严重挫折,根据地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战略转折意义的关键性会议。统一了对汇聚根据地的各路革命武装的领导,确定了继续坚持并巩固、扩大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使革命形势出现了新的转机,为恢复与重建红二十六军,巩固与发展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西北革命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次会议也是陕甘边党和红军在失去上级党组织领导的情况下,自觉运用毛泽东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并结合陕甘边的实际,具体分析陕甘边的形势和任务,总结经验教训,独立自主制定正确战略方针的一次重要实践。

这盏马灯,见证了当年会议的紧张和激烈,用它微弱的灯光,点燃了陕甘边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照亮了陕甘边革命斗争前行的方向。它始终提醒我们要学习革命先辈独立自主、开拓进取的创新勇气,实事求是做工作,凝心聚力、敢为人先。

时光飞逝,历史的车轮滚滚驶向新时代,面对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继承和发扬这种勇气与执着,用团结之气、真理之光点亮新时代的“马灯”,指引我们开辟更加灿烂的明天。


见证边区民主选举的瓷碗

选举时用的碗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一楼展厅收藏着两只旧瓷碗,虽然它造型笨重、花样普通,但当我们拂去历史的纤尘,便会看到这两只碗背后珍贵的红色记忆。

1933年4月5日,兔儿梁打麦场上,一大早就聚集满了当地群众。原来,当天是陕甘边区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召开的日子。老百姓们敲锣打鼓好不热闹。“听说今天要选红军的政府呀,我们总算能过上好日子了。”“可我们大字都不识一个,怎么选啊?”“听说今天的选举方法很不一样,你看见那边的大碗了吗?”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

选举开始了。每位候选人在台上坐成一排,身后都放着一个大碗,中共陕甘边特委书记金理科宣布选举正式开始。并给每位选民手中发一颗黄豆,中意谁,就把黄豆投进谁身后的大碗里。这一举措赢得了在场群众的阵阵掌声,也使在场群众意识到红军是尊重穷人的,是真正民主的。这次会议选举产生了边区革命委员会,贫雇农代表周冬至担任主席,习仲勋任副主席。

这就是十分著名的“投豆选举”。为此,老百姓还编了民谣称赞豆选:“金豆豆,银豆豆,颗颗不能随便丢;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投豆选举”充分尊重了选民们的自主意愿,让真正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人脱颖而出,道出了选民们真正的心声,在陕甘边区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种淳朴的选举方式,为以后选举方式的完善提供了有益借鉴。近年来,“投豆选举”的民谣还编入了中学生课本习题里,教育广大中小学生不忘革命历史,不忘革命优良传统。

这两只选举用过的旧瓷碗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扎根群众的见证。时光里,它诉说着照金苏区广大人民群众挺直腰杆的翻身之梦;岁月中,它讲述着老区人民谋求幸福的富强之梦;而今天,它更孵化着铜川人民在新时代追赶超越的复兴之梦!


麻辫手榴弹显神威

照金苏区红军战士自制的麻辫手榴弹

手榴弹是一种能攻能防的小型手投弹,它体积小、重量轻,携带使用方便,既能杀伤有生目标,又能破坏坦克等装甲车辆,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上世纪30年代,对照金苏区而言,制作手榴弹并非易事,在技术差、原料缺的艰苦条件下,照金苏区的红军战士机智地发明了一种麻辫手榴弹。

如果说在照金苏区有什么秘密武器,麻辫手榴弹当数第一,因为它最初是照金苏区特有的。麻辫手榴弹有几个突出特点:一是“出身”贫寒,它生产于薛家寨兵工厂的荒野山洞;二是身价不菲,它是用收缴地主的麻钱熔铸而成;三是凝聚智慧,它是照金苏区军民自己研发制造的;四是用法特别,需要把它拴在麻绳上举过头顶抡数圈,再凭借惯性甩出去,类似于今天的运动项目链球;五是与众不同,它是落地才爆炸,而且威力巨大,令敌人闻风丧胆;六是贡献卓越,它在薛家寨保卫战中打得敌人鬼哭狼嚎、四处逃窜。

今天,人民军队的武器装备不断精进,练兵备战呈现出崭新气象。麻辫手榴弹虽已成为文物,但它折射出党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伟大创造精神和顽强斗争意志,必将在强军兴军新征程上代代相传。


杨柳坪会面(油画)


彰显拳拳初心的一纸布告

在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一楼展厅,展出了一张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布告,内容为本军到地约法十章:一、不乱杀人;二、不整穷人;三、打倒款子;四、开仓分粮;五、平分土地;六、增加工资;七、优待士兵;八、买卖自由;九、焚毁契约;十、创苏维埃。这张布告长49厘米,宽24厘米,文字楷体竖排书写,看上去庄重严肃。布告的落款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五年四月”,也就是1935年4月。

这张诞生于西北革命根据地正式形成后的布告虽然只有几十个字,内容却涉及了老百姓生活的重要方面,兼顾了工农商等不同群体的利益,它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取信于民、刺激生产、革故鼎新上。布告的风格真实反映了这支人民武装的工作作风,没有官气、不尚形式,用最真切、最接地气的语言把党的好政策传递给苏区百姓。

“约法十章”的政策一经发布,便迅速在老百姓之间口耳相传,受到了热烈称赞和拥护。布告把红军队伍“什么该干,什么不该干”说得一清二楚,画出了一条无形的纪律警戒线。它是工农红军在热土辖地最基础的纪律约束,是党在军队治理、社会治理的初步实践中拳拳初心的鲜明体现。

这张布告是弥足珍贵的,但不是独一无二的。看到它,就不由得想起诞生于人民军队初创时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想起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的题词:“军队向前进,生产长一寸,加强纪律性,革命无不胜。”可以说,正是在一次次与人民的约法三章和矢志兑现承诺中,中国共产党践行了初心,收获了民心。


写在粗布上的红军歌

这张手写版的《木羊调·红军歌》,现陈列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展柜中。歌词的大致内容是:“红军纪律真严明,爱护老百姓,借物要送还,损失要倍(赔)钱,三代(大)纪律八件(项)注意大家要实行……”这张手写在粗布上的红军歌,字迹清秀工整,甚至还很考究地注明了歌曲的节拍是四二拍。如果仔细看,你会发现,这里面出现了好几处明显的错别字,可以看出这位红军战士文化程度并不高,但通过工整的字迹却让我们感受到当年他的那股认真劲和对革命坚定的信念。


榆木大炮:红26军的秘密武器

走进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人们时常会驻足凝视一门有着特殊使命的大炮,它高0.6米,长2.5米,炮径25厘米,看起来非常威武,可它却是一门只能看、不能用的假炮,是专门用来吓唬敌人的“榆木大炮”。这门“榆木大炮”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红军战士巧妙运用“空城计”的历史见证。

故事还得从1932年12月说起,那时红26军第二团刚刚成立,红军的武器装备极其简陋,部队没有重型武器,震慑不住敌人,导致作战经常陷入被动的境地。面对这样的处境,时任红二团参谋长的刘志丹焦急地思索该如何应对。有一天,他看到照金的山坡上长着许多粗壮的榆树,突然眼前一亮,何不就地取材,用榆树做大炮呢!他当即命人砍下几棵榆树作木料,请会木工的战士秘密制作了四门大炮模型。因为条件有限没有油漆,红军就用老百姓家的锅底灰把大炮抹黑,再涂上一层松籽油,远看木炮乌黑发亮,和真大炮一模一样。部队行军时用红布套上大炮,由骡子驮运,群众看见后高兴地说:“呀!红军有大炮哩,看害人的民团以后还猖狂不。”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以此制造红军有大炮的声势。在以后的多次战斗中,红军专门把“榆木大炮”抬出来架在山头,敌人在对面山头一望,误以为真有大炮,个个吓得像缩头乌龟,不敢轻举妄动。“榆木大炮”为我军赢得了有利战机,争取了积累武装的时间。

1933年初,我军与庙湾夏老幺土匪民团作战交火,当夏老幺看到红军有大炮时,很是惊讶和眼红,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兵强马壮,下令不惜一切代价把大炮抢过去,抢夺立功的重重有赏。团丁们疯狂地冲下山抢走了大炮。当夏老幺看到付出巨大代价抢回的大炮竟然是几根木头时,气得暴跳如雷。

“榆木大炮”的使用是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疑中生疑心理战的一次成功尝试,它壮大了我军的气势,让战士们明白打仗不仅要靠体力,更要靠脑子。这件革命文物,展现了革命先辈们卓越的思想谋略和积极乐观的革命情怀,为我们提供了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