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村医再出发 扎根基层护健康

第一村医再出发 扎根基层护健康

本报记者 李阳组稿

编者按:3月初,我市选派第三批第一村医工作已经启动,来自全市各医疗机构的30名第一村医纷纷“上岗”。他们进村入户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慢性病管理等,这些下到乡镇、村组的第一村医,成为基层群众健康的有力守护者。

自2020年1月开始,市卫健委率先在全省推行从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选派年轻优秀医生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担任“第一村医”,计划用3年时间选派6批“第一村医”服务群众,目前已派驻三批90名第一村医。截至目前,第一村医们为当地引进中医适宜技术、内科常见病诊治、急诊急救技术等10余项技术;帮助各村建立针灸科、康复护理科、放射科等科室,有效提升了基层的服务能力。请随记者的镜头去感受这些第一村医的日常工作吧!

担当作为 做永不停歇的“第一村医”

讲述人:市妇幼保健院 韩春艳

阳春三月,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经过医院的选拔推荐,我加入了“铜川市第三批第一村医”的队伍,成了铜川市第一村医中的一员。

我来自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王佩医师来自我院儿科,我们被安排至印台区广阳镇中心卫生院。作为我院科室重点培养的新生力量——朱旭辉医师来自内科、陈磊医师来自骨科,他们被安排至印台区广阳镇高楼河卫生院。来到一个新工作环境,刚开始我们还都有些不适应,不过在卫生院同志的帮助下,我们很快融入了集体,第二天就进村入户,开展入户家庭医生签约、慢病随访活动。

“阿姨,您患有高血压已诊断明确,降压药必须要坚持规律服用、定期监测,不能因为感觉没什么不舒服,或吃了几天药后血压正常了就不吃,这样有可能会加重病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意外的风险……”在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慢病随访时,我对一位用药依从性较差的患者说道。在农村,村民对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认识不足,尽管小到村卫生室,大到社会各界均大力普及相关知识,但在入户随访中,我们还是遇到了许多生活习惯差,用药不规范、不规律、用药依从性差的群众,每次我们都会不厌其烦地一再讲解、叮嘱。

陈磊医师是我们的老大哥,是我们4人中最年长的一位,他工作认真、谦虚、谨慎。对于颈肩腰腿疼痛、磕磕碰碰、跌打损伤等这些专业范围内的疾病,他总能给出合适的治疗方案和有效的日常生活指导。对于一些非本专业的疾病,他还积极向专业“第一村医”、同事虚心请教后,再向患者做进一步说明。其实,对于我们第一村医来说,在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会不遗余力地去服务乡亲们,这是我们的职责和使命。

短短近一个月的第一村医工作,已经让我们成长了许多。特别是看到村卫生室的老师,对全村每家每户情况都很了解,日常随访工作也开展得很扎实,让我们非常敬佩;我们了解到基层广大群众对我们的需要,更明确了自身的价值。

医者如战士,哪里需要就在哪里,相信在这半年的“第一村医”工作中,我们一定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任务。

成为第一村医的那些日子

讲述人:市职业病防治院 王安荣

能成为一名“第一村医”,我非常感谢上级部门为我们搭建的平台,能够让我有机会下乡锻炼,为基层人民服务。

初到基层,我详细了解了镇卫生院和两个派驻村(炭庄塔村和傲背村)的具体情况。针对这些情况,我迅速理清工作思路,借助家庭签约、健康体检、慢病入户随访、各村巡诊等方式,走进村民家中和他们话家常,为以后的村医帮扶之路打好基础。

日常工作中,我一部分时间在卫生室坐诊,除了对前来就诊的村民进行耐心细致地病情诊治外,还及时完善居民个人信息和家庭信息、家庭签约、慢病随诊、贫困户等档案纸质版和电子版的录入工作。作为一名上级指派的村医,我尽职尽责地配合指导当地村医完成基本医疗、公共卫生以及健康扶贫等各项工作。

此外,我逐一入户巡诊,做好慢病随访体检和家庭医生签约、健康宣教等工作,高标准地完成各项公卫工作。

入户随诊,我感触颇深。村里居住的大都是一些年龄偏大和患疾病的人群,每一户有温暖、有幸福、有悲凉、有痛苦,还有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每家都有难念的经,他们的诉说,我都会认真倾听。一句关怀、一句鼓励、一句赞许,相互的理解和信任,很多时候,你不经意间露出的笑脸,真切的关心,简单的问候,他们都分外高兴。那一刻我好感动,觉得做一名村医特别有意义,特别值得。

不深入基层就不知道基层群众看病难,不深入基层就不知基层医生工作难。面对基层工作、生活条件的艰苦,我看到那些基层医务人员为了工作废寝忘食,还要克服吃饭、交通等生活困难,说实话,我也曾动摇过。可健康扶贫工作来不得半点虚的,每每看到村民因为对医疗知识的缺乏和对健康体检的不重视,小病拖成大病,承受不该有的痛苦,更加深了我做村医的决心!对村民进行一对一用药诊疗和指导,向他们普及健康理念,尽自己所能让他们了解疾病,做到对疾病早发现、早预防、早治疗,让他们远离病痛,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进村入户 服务村民健康

讲述人:北京中医药大学孙思邈医院 张海宁

阳春三月,春来乍暖。我院脑病科、针灸科、脾肺病科、心内科的几名医务人员成为第三批“第一村医”,接到任务后我们迅速到岗。作为“第一村医”我们有各自负责的村组,从忙碌的临床工作突然转换到实际的慢病管理和依靠自身的知识服务村民,我们能依靠的就是自己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

近一个月来,我们跟着黄堡镇各村的乡医走进村庄,向他们学习怎样和老乡打交道,怎样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普及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有时候老乡太忙,我们就去田间地头和他们交流。看着卫生院的医生不厌其烦地对老乡进行叮嘱,老乡也愿意接受,这样就能抓住疾病的源头,真正做到治未病。古人说“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卫生院所做的慢病管理就是治未病。有时候还能遇到自己的老病人,以前是医生和病人的身份,现在通过家庭随访,对他们的家庭背景、性格有了更进一步地了解。距离更近了,对病人疾病源头的认识也更明确了。

来自脑病科的党美丽医师、针灸科的张勇医师有中医技能,吸引了附近的老乡慕名前来就诊。头痛脑热、腰痛、膝关节痛,老乡们症状稍有改善,就能看见那布满皱纹的脸上展露着的朴实笑容,人性的善意彼此也能温暖到对方。党医生性格爽朗,她的工作方式是走进老乡的家里和老乡交流疾病的日常护理、拉家常;张勇医生性格沉稳,他在村卫生室开展中医治疗,教给乡医如何针灸、艾灸。在农村生活的老乡很多都有膝关节痛、腰痛等老毛病,在村上就能得到中医的治疗,老乡说这样不用出村就可以看病,国家的政策真好!

来自脾肺病科的张蒙和来自心内科的我,长期从事西医工作。在村卫生室,我们用医生最基础的体格检查,指导患者科学用药,慢慢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努力用我们的力量改善这里的医疗水平。

从事“第一村医”工作以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心沉下来了。作为医生,我们也要有足够的脚力和体力去踏踏实实地深入农村,希望我们国家的医疗政策越来越完善,老百姓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