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 · 红色故事】薛家寨的烽火岁月

核心阅读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射了过去,照亮了未来。照金苏区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地和重要发展阶段,是西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西北红军的摇篮,为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壮大,进而为党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胜利落脚陕甘,八路军奔赴抗日前线作出了重要历史贡献,在我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意义。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在照金提出的“要加强对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重要指示精神,纪念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创建88周年,照金纪念馆开展了“追忆革命历史走访革命先辈亲属”活动。

此次活动,站在建党百年的伟大历史节点,持续深入挖掘照金红色资源,还原历史的“细枝末节”,整合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做好口述历史,旨在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照金精神。


薛家寨的烽火岁月

本报记者 张华 王旭燕 徐国玺

薛家寨景色 资料图片

阳春时节的薛家寨,刚刚褪去冰瀑悬挂冰河剔透、峡谷堆雪树挂雾凇的如梦如幻,残雪消融未尽,河水汩汩奔流,如洗的碧空忽而飘过几丝云彩,景观桥上两排红旗迎风招展,都在诉说着巍巍薛家寨的峥嵘岁月。

3月3日,记者一行走进薛家寨革命旧址,探寻革命先辈们的奋斗足迹。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就是西北地区较早的革命中心、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红二十六军和游击队的后方基地、红军大本营——薛家寨。”伴随讲解员的解说,我们眼前浮现薛家寨的烽火硝烟——

1933年春,陕甘边党政军机关进驻照金薛家寨,开始红军后方基地的全面建设,很快使薛家寨成为照金苏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中心。(油画)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提供

薛家寨保卫战:烽火耀照金

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我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山区革命根据地。

1933年春夏之际,陕甘边特委、陕甘边革命委员会、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部进驻薛家寨,从此薛家寨成为红军和游击队的大本营。红军利用其险要的地形和天然岩洞,分别建成哨卡、吊桥、石砌寨门等防御措施以及红军医院、被服厂、修械所、指挥部和供需仓库,为更好开展革命斗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3年9月下旬,国民党警备军刘文伯部趁我军主力离开照金外线作战之机,向照金苏区发动疯狂“围剿”。这时的薛家寨仅有边区革委会政治保卫队留守,兵寡势孤,情势危急。修械所、被服厂、红军医院等后勤单位的工人和医护人员纷纷挺身而出,抱着誓死保卫薛家寨的坚定决心,拿起武器奋勇迎击,布施地雷阵,并以“麻辫手榴弹”等自制武器抗击,取得了薛家寨第一次保卫战的胜利。但不幸的是,游击队总指挥李妙斋和他的警卫员武功却在这次战斗中中弹牺牲。

10月,因病正在休养的吴岱峰从南山赶回薛家寨,危难之际担任陕甘红军游击队总指挥部总指挥,统一指挥红军游击队。中旬,国民党军队以数千人之众,携带大炮等重型武器,向照金苏区发动了更大规模的“围剿”,炮轰薛家寨,游击队和红军留守人员全力扼守,鏖战数日。18日夜,由于叛徒引路,敌人秘密爬上薛家寨,保卫战进入白热化。在激烈战斗中,寨门上的12名战士全部牺牲,敌军攻入寨门,红军防御工事被突破,薛家寨失守。此后,陕甘边革命中心转移至甘肃南梁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照金纪念馆讲解员介绍说,“照金人民继续积极配合游击队坚持游击战,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许多群众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留在当地的红军、游击队伤病员,掩埋被敌人残杀的革命干部和战士遗体。小岩子村杨玉财等农会干部,还带领群众乘雪夜登上薛家寨,将敌人铲平的李妙斋、武功的坟墓重新修好。”

岁月荏苒,薛家寨革命旧址在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陕西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巾帼英雄捐躯:血染丰碑

薛家寨保卫战过程中,当叛徒陈克敏带路,秘密从后山把的石缝中爬上山寨,寨门上的12名战士全部牺牲后,很快,驻守在2号寨中的妇女游击队员们与敌人接上了火。经过激烈的战斗,剩余数名妇女游击队员边还击边撤退,一直退到山寨东北的石崖断壁上,无路可退。她们视死如归,甩尽携带的麻辫手榴弹,射完最后一颗子弹,最后这些战士跃身跳下悬崖,壮烈捐躯。

唯有王有莲,为了掩护战友,牵制敌人兵力,沿着山梁朝东边方向边跑边射击,与追击她的敌人周旋着,中途碰见由三号寨向山顶撤退的小红军战士陈天岗,山梁上下的敌人将他们团团围住。危难时刻,王有莲按下陈天岗,自己奋身冲出梢林,奋勇拼搏,终因寡不敌众,倒在敌人的乱枪之下,长眠在薛家寨三号寨东边的山梁上。

所幸,在薛家寨失守后的第六天,韩家山的女游击队员杜大莲和谢家庄的黄海娃之妻回来了。原来跳崖后,杜大莲二人被山腰的藤蔓和树枝架住,她俩抓住树枝和藤蔓,小心翼翼地在石崖上挣扎、挪步下滑,幸存了下来。山上、川道,尽是敌人的巡逻哨,她俩白天隐蔽在灌木丛中,夜晚忍着伤痛往回爬行,仅仅十来里山路,爬行了四天,终于被乡亲们发现,这才将她们接回了家。另一名跳崖女游击队员同凤云,三原人,被人们发现还幸存健在时,已是几十年后的事。

创建贸易集市:解决战火给养

为了解决红军的给养问题,便于群众的物资流通,1933年春夏之际,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薛家寨山下的亭子沟建立了贸易集市。

随访的照金管委会工作人员,指着薛家寨景区大门周边及运煤专线入口处介绍,亭子沟贸易集市遗址就位于薛家寨红军大本营山脚下。“亭子沟贸易集市是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巩固革命根据地,打破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创举。”

亭子沟贸易集市,约定5天一集,后来几乎天天有集,上市交易买卖商品主要是粮食、蔬菜等农副土特产品,红军游击队和党政机关的后勤部门在集市上坚持公买公卖、“要让群众先买”原则,保护白区来的中小商贾,受到群众称赞。慢慢的,照金周边不管是白区还是苏区,群众、商贩都来这里交易,货杂人旺,集市氛围浓厚。

亭子沟贸易集市,不仅方便了周围群众,更重要的是打破了敌人对苏区的经济封锁,活跃了苏区经济,为红军筹集粮秣等必需品,最大限度地解决了部队的给养,为党领导南梁和陕北革命根据地建设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安天民:永不凋零的青春年华

梁文静

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进一步挖掘整合红色文化资源,照金纪念馆安排专人前往铜川新区,探望并采访安天民烈士之孙安斌老人—— 

安天民(1907-1934),又名安仁,乳名安民。陕西省耀县(今铜川市耀州区)关庄镇麻子村人。幼年就读于庙坡头石人小学,1926年秋考入河南大学。大学学习期间受进步教师的影响,积极参加学潮运动,进行反帝、反封建、反军阀等革命活动,引起了反动当局不满和仇视。学校得知消息后,通过党内关系将安天民介绍到冯玉祥创办的西北军事政治学校继续上学。毕业后入马鸿逵部以团副的身份从事兵运工作。后因兵运失败,身份暴露,于是回到家乡耀县,与小学同学张仲良、张邦英取得联系,积极参加耀县党组织领导的农民运动,于1932年经陈国海、张智怀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

安斌老人回忆说:“我爷爷自幼勤奋好学,少年时便立志救国,毕业后回到家乡秘密开展革命活动。1933年7月22日,王泰吉率部发动耀县起义的第二天,爷爷与陈学鼎、张仲良、张邦英等人秘密联络群众组建了耀县游击队,下辖了三个中队,我爷爷担任第二中队队长。耀县游击队成立后,爷爷随部队积极参加收缴北区民团枪支,捉拿并处死民愤极大的恶霸左善楚兄弟3人,在白家庄村进行队伍整编等革命活动。之后又随部队奔赴照金苏区,参加了保卫照金苏区的战斗。”老人沉思了一会说道:“1933年11月包家寨会议后,耀县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团,当时团里近半数都是耀县人,就被称为‘耀半团’,我爷爷担任二连排长。1934年春,又随部队参加了攻打黄堡寨子的战斗并取得胜利。同年5月,在甘肃正宁县五倾原,率领全排阻击作战掩护部队撤退时,不幸牺牲,年仅27岁。”

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在苦难的旧社会,是无数像安天民一样无私奉献的革命先辈们历经千辛万苦、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史卷。今天我们再次重温这段历史,走访革命先辈亲属,踏寻红色初心,就是要从先辈们“不怕牺牲、顽强拼搏的英雄气概”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就是要让革命精神转化为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责任与激情。


薛家寨:红色基因 世代传承

本报记者 张华 王旭燕 徐国玺

薛家寨红色旅游景区每年接待着数以万计的游客。 本报记者 张创摄

似火的红军标识、随风飘扬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旗帜……如今的薛家寨,作为红色旅游景点被人们所熟知。

站在山崖前,仰望斧劈刀削般的绝壁上端,一条巨大的缝隙将山体横折两段。对面山崖间,绿树环绕中依稀可以看见几座山寨,将人们带回到红军在薛家寨的艰苦岁月……

位于耀州区照金镇的薛家寨革命旧址,以雄险著称,海拔1600余米,绝岭高度400余米,为三面绝壁之舌状的狭长山岭,是集丹霞地貌、红色遗址为一体的景区,拥有众多白垩纪宜君砾岩和凤凰山砾岩构成的石质山峰。薛家寨沟溪纵横,山峦起伏,典型的丹霞地貌,气势磅礴,雄伟壮观,既有“华山之险”,又有“南山之秀”。

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进行了一系列的建党、建政、建军活动,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成立了陕甘边特委和陕甘边革命委员会,开展了地方武装斗争,创建了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1933年,陕甘边游击队、陕甘边特委先后进驻山寨,修建吊桥、哨卡等防御兵事,并利用山上的四个天然岩洞建立了1至4号红军寨子,使之成为革命根据地的大本营。

曾经硝烟远,如今游人醉。吸引人们前来的不只是奇绝的丹霞风光,更是那段激情澎湃的革命岁月。

踏着红军路上的青石板,抓着铁锁链,步行上寨,864个台阶、75度陡坡,半个多小时的行程,到达寨子已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真不知红军当时是怎么在上面生活的。”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敬佩之意油然而生。

1至4号红军寨岩洞内,至今还留存着土炕、灶台、石桌、石凳和一段小土墙的遗迹。讲解员一一向游客讲解着80多年前红军在这里战斗、生活的故事。来自西安的游客吴老先生感慨万千:“不到这里,我们根本感受不到当年红军居住的条件是这么简陋,没有门,没有窗。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老一辈革命家革命之艰苦、意志之坚定。这里现在很美也很宁静,但我们永远不要忘记曾经的硝烟战火。”

讲解员介绍说,1999年5月,薛家寨革命旧址被陕西省政府批准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薛家寨革命旧址作为陕甘边照金革命根据地旧址的一部分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薛家寨革命旧址突出红色引领,挖掘红色基因,领跑研学旅行,大力开展“弘扬照金精神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系列活动,在红色文化传承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发挥上持续发力。自2010年正式运营以来,已累计接待游客500余万人次,其中红色文化传承教育人群高达90%以上。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旖旎风光秀。在薛家寨,当年英雄艰苦卓绝的战斗故事仍在流传,红色基因、照金精神也正激励着更多的人为美好幸福生活去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