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红色故事】革命星火耀山城

革命星火耀山城

——探访中共红宜县委旧址

本报记者 高彧 原玉红 袁欣 张欢欢 朱敏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市开展好党史学习教育汇聚正能量、增添新动能,本报近日组织开展“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红色故事”主题采访活动,由社党员领导干部带领记者深入全市红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采访,讲好讲活红色故事,让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一个个红色故事,更好地铭记党的奋斗历程,时刻不忘初心,担当党的崇高使命,矢志永远奋斗。

自今日起,本报以整版篇幅陆续推出“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红色故事”主题采访报道,今天刊发第一篇《革命星火耀山城》(见第五版),敬请关注。

核心阅读

在宜君县五里镇西村综合服务中心石堡村,一座四方小院,看似普通,却承载着宜君人的革命历史、红色记忆。这里是宜君县第一个党组织——中共红宜县委成立的地方。

王清廉、冯茂青、杨建舟、杨俊杰……看似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这些人,在这片土地上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如今,石堡村原有的村落、昏黄陈旧的土窑洞,陆续被一座座漂亮的小楼所取代,蝶变成现在的美丽乡村。

在这里,红色的革命火种,以星火燎原之势照亮了这片曾经苦难的土地……

诞生

阳春三月,清风徐来,石堡村草长莺飞,到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推开红宜县委旧址大门,阳光照射在几孔窑洞前。85年前,也就是1936年7月13日、14日晚,这儿的灯整整亮了两宿,宜君革命的指路明灯正式在此点燃。

“1934年春,当时宜君唯一的最高学府‘县立高级小学’教员强自修为向学生宣传革命思想,组织进步学生成立了‘秘密读书会’。一批进步的青年不仅知道了马列主义,而且还有了闹革命、去参军的念头。”石堡村老党员、老村干部杨铁虎为我们详细讲述了红宜县委成立的始末。

1935年6月,参加秘密读书会的学生毕业了,读书会的活动也停止了,以强自修等六位同志为代表的激进分子进入陕北苏区参加了红军。这一消息在宜阳镇、偏桥及五里镇一带引起很大震动,宜君青年知识分子,思想极为活跃,局面十分生动,产生了建立党组织的热切愿望。

1936年初,中共西北根据地党组织派杨子珍同志回宜君,组建宜君地下党,因时机尚未成熟而搁置。时隔不久,组织派时任中共陕甘工委白区工作部副部长的刘培植同志做东北军上层军政人员的统战工作。他以东北军特派员身份为掩护,持一0五师护照,先后到西安省立医院、红十字会医院和蒲城尧山中学,与过去发展的党员王生廉、王润辰等取得联系,得知宜君地方和部分同学的思想情况,认为时机基本成熟,即着手筹划组建宜君党组织。

1936年7月13日上午,刘培植特约了参加过读书会的会员和部分邻里乡亲约30余人,商定于当晚在石堡村后场窑院开会。刘培植同志宣传完党的政策后,夜已深了,窗外漆黑一片,而窑洞里的灯光依旧亮着,他郑重提出建党问题,他介绍、接收了王清廉、冯茂青、杨建舟,杨文俊、杨新山、杨俊杰、杨作栋、胡正财、田维平、张文秀、郭怀壁、李振德、王俊民、王选西、胡振耀等17位同志为中共正式党员,并庄严地举行了接收新党员的入党宣誓仪式。发展的这批党员都是原来读书会的会员。

这一夜,窑洞里的灯光一直亮着,迎来了宜君东方第一缕曙光。同时,刘培植和同志们讨论决定成立中共红宜县委。那天晚上的时间不够用,7月14日晚,后场窑院的油灯再次点燃。刘培植主持继续开会,并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共产党红宜县委员会,王清廉任书记,冯茂青任组织部长,杨建舟任宣传部长,杨俊杰任军事部长。

从此,星星之火燃亮山村。

信念

长夜过后,走出窑洞的党员们开始谋划着新的任务。我们跟随杨铁虎老人走进了红宜县委旧址旁的史料馆,那里记述着长夜过后的故事。

中共红宜县委在中共陕甘工委的领导下,先后相继建立四个基层党支部。1937年7月最先建立了两个基层党支部:一是石堡村党支部,杨建舟兼任书记,党员有杨文俊、杨新山、杨俊杰、杨作栋、杨建舟五位同志;二是西舍村党支部,王清廉兼任书记,党员有冯茂青、王选西、王俊民、王清廉四位同志。1936年12月,成立尧生村党支部,李振德任书记,党员有郭怀壁、张五计、张振清、李玉堂、李振德五位同志。1937年春,成立了胡家原党支部,胡正财任书记,党员有胡树栋、胡建民、胡秉珍、王润辰、王润民、胡正财六位同志。相继发展党员40余名,并考虑计划建立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委,这些为宜君革命根据地日后开展工作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上级党组织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指示红宜县委的首要任务是:秘密发展党员,继续建立和壮大党的地下基层组织。按照宜君实际情况,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争取在地方上安排工作,以合法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工作。杨建舟在石堡小学任教,李振德在胡家原小学任教,王生廉在东云阳小学任教,王清廉先后任蔡道河民团分局、雷塬镇中宜游击大队第二中队第十分队文书之职,薛志仁、胡正财、郭怀壁等同志也都各自寻找公开职务作掩护,等待伺机开展秘密地下活动。1937年初,全民族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借抗敌救援会宜君分会监督成立东区支会之机,经过一番曲折斗争,王清廉当选为该支会主任委员。他以这个公开身份,广泛接触各界人士,贯彻党的统战政策,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开展工作。由于团结争取了杨星海、胡树清等上层进步人士,不仅分裂瓦解了敌伪装当局,还曾一度使东区范围下辖的五权、自治两个乡十个保,其中九个主权实际上掌握在地下党组织手中。通过党组织的工作,各区都建立起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为迎接全面抗战新局面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红宜县委成立后,根据上级指示所做的第二件工作是:团结一切爱国力量,结成统一战线,保卫地方治安。1936年农历十月,经过地下党组织的秘密串联,对县保安队、中宜游击大队第一队第十分队的武装力量进行了收编,正式命名为“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三团”,约八百余人,并从中抽调一百三十人,分编成两个连,到店头镇。后来,经过集中训练,清洗了二十多个人,整顿编入驻旬邑的红四师,为我正规部队作兵员补充。

1937年4月,已是关中特委组织部部长的强自修同志,向王清廉、杨建舟传达上级指示:鉴于红宜县委组织名称大,为便于开展工作,故将“中共红宜县委”改为“中共宜君工作委员会”,杨建舟同志任书记,王清廉同志任组织部长。

“中共红宜县委员会”从1936年7月成立到1937年4月更名。在这短暂的岁月里,在当时那种恶劣困难的环境下,发展党员,壮大组织,开展了秘密的和公开的、理论的和武装的斗争,建立了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它给予宜君人民极大的力量鼓舞,增强了群众坚持斗争直至胜利的信念。

传承

“我的父亲常常教育我,不求能有多大成绩,但身为革命烈士的后代,一定要本分、正直、爱家爱国……”石堡村村民杨小红的家离红宜县委旧址不远,她的爷爷杨植就是从那孔旧窑洞里走出的革命战士。

1936年春,杨植赴陕甘宁边区参加了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杨植对党忠诚,在困难和曲折面前从不低头,顽强工作。他的妻子生子三天后去世。他把巨大的痛苦埋在心底,仍然坚持发动和组织群众,送粮捐款,抗日支前。在解放战争中,他积极带领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深得群众的拥护和爱戴。1947年春,杨植不幸被国民党军队逮捕,后送往西安,关押在劳动营。在监狱中,他虽受尽了种种酷刑的折磨,但始终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和党的秘密。1948年,在解放战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穷凶极恶的国民党作垂死挣扎,大肆屠杀革命者。杨植被叛徒告密,敌人将他活埋于西安市城郊甘家寨,时年仅33岁。

杨小红看着爷爷的照片,回忆着父亲曾对自己讲述的往事。在爷爷的照片前还摆着一个荣誉奖牌,上面写着“五好脱贫户”,杨小红笑着说道:“这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不然哪有今天的好光景。”杨小红姊妹三人,两位姐姐出嫁后,她一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晚年孱弱多病,加之独自抚养女儿,致使家里因病致贫。2015年,杨小红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但她是个好强的人,借助好政策在家门口开起了饺子馆,每年收入有2万多元,再加上7亩苹果园,很快就脱了贫。“我女儿毕业后当上了教师,我这饺子馆生意也不错,现在的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时间的指针回拨到2019年5月7日,对宜君人民来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并向社会公示,宜君成为全省首批退出贫困县序列的国定贫困县之一。而这背后,正是十万宜君人民秉承革命先烈遗志、践行红宜县委“爱国为民、信念坚定、勤劳质朴、宽厚包容、敢于担当”的初心使命,撸袖加油,才按期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革命先烈当年在红宜县委播下的革命火种,在宜君人民心中燃起了熊熊火焰,激励着宜君儿女追寻先烈足迹,重温初心使命,扎下信仰之根。


扫二维码关注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