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读迟子建《白雪的墓园》有感

杜斐

读过迟子建的《白雪的墓园》,首先是震撼:迟子建的作品中总是充盈着一种强烈的向上的气息,一种苦难过后昂扬向上的姿态。

父亲去世了,这对全家人来说是重大的打击,况且父亲是在过年前一个月去世的,全家笼罩在一片痛苦之中,作为一家之主的母亲,更是儿女们精神上的力量。她这时的精神状态就是支撑起我们的标杆。我们时时担心母亲想不开,寻了短见,小心翼翼守护着母亲,神经敏感地观察着母亲,一边还要吞咽着怀念父亲的苦楚。终于,母亲在过年前的几天,振作了起来。把我们三个孩子叫到面前,说走的人已经走了,父亲不愿看着我们一个个为他难过,该干啥干啥。并吩咐我们准备过年的一切事宜,我们欣喜起来,心中无比感激母亲为我们撑起的这一片蓝天。我在挑水时,受到邻居们好意的同情,纷纷要求我往前排队,我执意地拒绝了,从中看到我自尊、敏感的心灵独白。背过这些好心的邻居,我痛快淋漓地哭了一场!回家后母亲很快发现了我的眼睛湿润了,判断我哭了,说我没出息又哭了。我委屈地,又是想征得妈妈的宽慰似地说:“他们同情我,让我往前排队,还把水倒到我的桶里!”,母亲劝慰地说:“你一定是见了他们不说话,他们才这样的,过了年就好了。”母亲的话语中既有让我对自己反思的意思,又有过一段时间就好了的安慰,像春雨滋润大地一样抚慰了我失去亲人,遭遇重大挫折的干涸心灵,同时她那博大、坚强的心理也暗暗影响了我。忽然有一天,我们起床后发现母亲不见了身影,可是家里暖融融的,炉子里冒着火焰,母亲的被子叠得整整齐齐,可就是母亲不见了,我们慌了神,姐姐更是埋怨我们没看好母亲,正在全家人六神无主之时,母亲笑意盈盈地回来了,我们问她去了哪里,她很轻松地说:“我去看你爸爸了,他真会给自己挑地方,暖和舒畅,那么多的树围绕着他,那该多么幸福呀!”随即,我欣喜地发现,母亲眼里那一点红不见了,我确定那是把父亲留在了白雪墓园了,父亲非得等到母亲去送他的那一刻,才肯自己一个人独自留在墓园里。自父亲咽气的那一刻,母亲的眼角就留下了一点红,很长时间不散,我确定那是父亲住在了母亲的眼睛里。文章至此,满天的乌云散了,我们全家常常舒了一口气。“你们早餐想吃啥?”母亲惬意地问我们,日子像流水激起的浪花一样继续奔涌向前。

《白雪的墓园》文章的情节也是一波三折,大年三十我们三个去给父亲上坟,母亲要求一块去,我们三个担心母亲哭泣,趁着母亲进屋换衣服的当儿,偷偷溜掉,甩掉了母亲。我们觉得这是对母亲的保护,可文末母亲独自一个人上山,看望父亲,并且回来后如释重负的表现,前后形成鲜明对比,设置悬念,波澜壮阔。迟子建的另一部作品《世界上所有的夜晚》也是这样的一个凄婉迷人的故事,主人公失去丈夫,历经苦难,独自品尝够内心的痛楚后,见证了一个煤城--乌镇的许许多多的苦难,每一家人的不幸:矿难、残疾、溺水、结扎后嫁人等,直至有一天见到了蒋百嫂醉酒后,我把房门打开见到了蒋百冻在冰箱里,魂灵不能入土,真相不能被天下人所知,作者震惊了,觉得自己的痛苦和矿难中死去的蒋百不能入土为安比起来,自己的痛苦也不算什么,很久以来心田被泥土封冻的状态逐渐化开了,直到文章的最后我和小孩子一块给死者放河灯,我如释重负,把丈夫放到放心的地方,给他一个最温暖的安排,我也走出了自己的心灵霾区,昂扬地走向属于我的康庄大道!

迟子建的小说,首先是真实,小说描写的都是人间经历的真实事件,在一种既定的场景中,将人的心理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语言极其精彩传神,场景历历在目,让人仿佛回到了作者所描摹的那个特定情景中,浮想联翩,跟着作者一块痛,一块哭。其次迟子建作品所弘扬的是一种昂扬向上的生命力。往往在文末,事件三百六十度大转弯,让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好像走了很远很远崎岖不平的山路,眼前一下豁然开朗!又像人努力穿行在逼仄阴暗的一线天峡谷,用尽气力后,终于走到了平地上,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眼前是柳暗花明,一往无前,霞光万丈!这缘于前面进行了大量的铺垫,留白,和有意无意地精心设置悬念,让一切的发生感觉既真实又毫无突兀感!同时又眼前一亮,心头笼罩的阴霾一刹那化开了,觉得世事原本如此,不同的是人的心态的表现,和人对事物的理解,以及人对事物内在发展规律的掌握和预控。

(作者系市教研室干部)

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