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 · 铜川革命史话】红军在宜君播火种

20世纪30年代初,刘志丹、谢子长等在陕甘边界地区建立革命武装,开展创建根据地的斗争,于1932年2月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为了扩大影响,陕甘游击队沿陕甘边境南下,进军宜君、耀县照金一带。从此直到1935年秋,红军在宜君的土地上辗转战斗,足迹踏遍了宜君的山山水水。

转角改编——红二十六军诞生

转角(今旬邑县辖)是宜君西部的一个偏僻小镇。

1932年12月24日,根据中央和省委决定,刘志丹、谢子长、阎红彦等领导的陕甘游击队在这里召开军人大会,举行改编授旗仪式,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第二团。当时,军、师部均未成立,只组建了第四十二师第二团团部。杜衡任政委,王世泰任团长,郑毅任参谋长,刘志丹任政治处处长。红二团下辖骑兵连、步兵连和少年先锋队,共200余人。红二十六军是大西北最早由党中央授予正式番号的工农红军,它的建立,在西北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史上意义重大。

红二团成立后,陕西省委决定红二团的任务有两条:一是积极创建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二是扩大苏区,把照金与渭北苏区连成一片,并相机向西部地区发展。为执行省委关于创建照金苏区的任务,拔除照金地区的敌人据点,红二团认真分析敌情,决定首战焦坪较弱之敌。焦坪民团害怕我军袭击,向来防范森严。刘志丹纵观敌情,提出声东击西的战略主张,并和大家一起研究制定了具体的作战方案。

12月25日下午,红二团向马栏川与焦坪相反的方向行军,做出要去攻打马栏的样子。焦坪之敌看到红军撤走,果然上当,将山梁上的哨兵撤了回去,而我军仅向马栏方向走了30余公里,便就地宿营了。26日夜,我军突然回师焦坪,在拂晓到达后即向焦坪之敌发起进攻。便衣队先行接火,骑兵连一马当先,打得敌人阵脚大乱。焦坪一战,歼敌60多名,缴枪60余支。红二团首战告捷,极大地鼓舞了部队的士气。

战斗结束后,红二团迅速撤离焦坪,经衣食村到香山寺附近休整。在此,红二团协助地方党组织先后组建起香山、芋园、照金、旬邑、宜君五支游击队。1933年3月,红二团东进同官,攻占金锁关,斩断咸榆公路。之后,乘胜南下三原,与渭北游击队会合。4月,红二团转入外线作战,南下泾阳一带活动,沿泾河左岸向旬邑、彬县交界地区发展。不到半年时间,红二团辗转战斗,开辟了新的游击区,逐步建立起以照金为中心,横跨耀县、淳化、旬邑三县边界的革命武装割据区域。以照金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步形成后,相继成立了照金、香山、芋园、桃渠原、马栏川、七界石、老爷岭等乡级革命委员会,以及20多个公开或秘密的农民联合会,加强了党组织在乡村中的工作基础,巩固了新生的革命政权。

打土豪,分粮食——红军足迹遍宜君

在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宜君大大小小的土豪劣绅,不仅霸占了全县的大部分土地,还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广大贫苦人民长期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

五里镇街大地主韦秉绅,占有全县耕地两万多亩,人称“韦半县”,仅五里镇2655亩土地中,韦家就占了2088亩。“韦半县”采用小斗出、大斗入,强占、出租、放高利贷等手段剥削掠夺农民,经常逼得穷苦人民家破人亡。五里镇牛家庄地主田举儿,也是一个横行乡里、欺压乡民的恶霸。有户外省难民逃荒来到牛家庄,住在村头一孔破窑洞里,靠自己烧瓦盆的小手艺辛辛苦苦维持生计。黑心的田举儿硬说山上的土是他家的,烧瓦盆取土必须出土钱,不但强行抢去这户人家的血汗钱,还将其逼走。

1931年以后,刘志丹率领游击队经常活动于宜君店头、建庄、双龙一带,打土豪、分田地,救民于水火之中。1932年底,陕甘游击队在宜君转角镇改编为红二十六军第二团后,宜君成为红军活动的重点区域。红军每到一地,除了与国民党军队和地方民团作战外,还经常为民除害,铲除当地恶霸地主,开仓放粮。

1933年农历二月二,红军来到宜君县五里镇地区进行革命活动,路过县城东南川套滩村时,活捉恶霸地主张怀西,当日处决于五里镇。同年夏收后,红军攻克五里镇。随后,在石堡村打开杨姓三家地主的粮仓,把粮食全部分给周围的穷人。

1935年6月间,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骑兵团路过五里镇,张贴“打倒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实行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工农劳苦大众团结起来”、“打倒反动派,建立中华苏维埃”等大幅标语,宣传革命思想,到石堡村逮捕了恶霸地主杨明建(人称杨七老),将其拉到白水县处死。同年秋,红二十六军四十二师骑兵团再次来到宜君,到套滩村后兵分两路,一路去雷塬至马泉一带活动,打死豪绅地主张凌壁,经蔡道河收缴了雁门山民团的枪支,在八丈塬村镇压了敌区长张左汉;另一路由牛书申、强自珍带领,到牛家庄打死财主田举儿。

1932年到1935年间,红二十六军多次进入宜君进行革命活动,足迹遍布五里镇、焦坪、哭泉、偏桥以及马栏、瑶曲、店头等地,先后镇压罪大恶极的地主恶霸10余人,狠狠打击了地主反动势力,贫苦农民无不为之振奋鼓舞,拍手称快。

播火种,搞斗争——宜君革命波澜壮阔

刘志丹等同志率领红二十六军,数次转战宜君,打富济贫,除暴安良,传播马列主义,唤醒了宜君人民的斗争意识,引导宜君先进分子纷纷加入革命行列,为中共宜君地下党组织的建立和开展革命斗争奠定了基础。

在红军的影响和帮助下,宜君人民的革命活动从无组织到有组织,革命队伍逐渐发展壮大起来。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中宜游击队正式成立。1934年,以强自修为首的进步组织“秘密读书会”在宜君县立高小成立。1936年7月,中共红宜县委(中共红宜县委员会简称)在宜君西村乡石堡村成立。从此,宜君人民开始在党的直接领导下,为民族独立和自身解放而斗争。

中共红宜县委成立后,先后在石堡、西舍、尧生、胡家原等村建立党支部。上级党组织根据当时形势,指示红宜县委的首要任务是:秘密发展党员,继续建立和壮大党的地下基层组织。遵照上级指示,红宜县委的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争取在地方上工作,以便用合法身份作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地下工作。同时,红宜县委还做了大量“团结一切爱国力量,结成统一战线,保卫地方治安”的工作,如改编和成立“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三团”。1936年农历十月,经我党地下组织秘密串联,宜君民团头子郭有让(县保安队队长)与赵世杰(中宜游击大队第十分队队长)联合起来,在宜君东区和南区一带活动,收民间的枪,拉富户的马,先后东渡洛河,北去洛川、中部(今黄陵县),打了几次胜仗,收缴一批枪支弹药,俘虏部分敌人,队伍迅速增加到三五百人,影响也逐渐扩大。11月间,驻洛川的红二十七军协同中共陕甘工委白区工作部派来的同志来到五里镇,经过多次联络协商,将这部分武装进行收编,命名为“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队伍收编之际,杨植、王清廉和杨西林同上苏区,向陕甘工委(驻地甘泉县高家哨)汇报收编事宜,张守顺与张继娃到洛川红二十七军驻地领取图章和军旗。1937年春,“抗日义勇军独立第三团”授旗仪式和任职典礼大会在五里镇东门戏楼上隆重举行。红三团的成立,充分调动了宜君地方武装力量的积极性,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壮大了抗日队伍。

七七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高潮。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宜君党组织带领宜君人民,广泛开展抗日救亡运动,掀起了新的斗争高潮。

资料来源:中共铜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铜川市地方志研究室)

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