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党史 · 铜川革命史话】亭子沟贸易集市

1933年,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迅速扩大到东达高山槐,西抵黄花山,北迄王家沟,南至桃渠原的广大地区。为了活跃根据地经济,调节群众余缺,解决红军物资短缺问题,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于此年春夏之交,在薛家寨下亭子沟口建起了贸易集市。

陕甘边游击队总指挥李妙斋请当地人冯彦升任会长,邀请边区群众来亭子沟摆摊设点,公买公卖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原本规定五天一集,后来几乎天天集会。集市上的物品主要为粮食、蔬菜等农副产品。粮食有玉米、小麦、小米和豆类;蔬菜有洋芋、萝卜、白菜、大葱、豆角、辣椒等;偶尔还有肉和其他东西。由于集市“招百商不纳税,不设关卡不盘查”,积极保护白区来的中小商人,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集市贸易日渐活跃,上市物资日益丰富,不论苏区还是白区群众,都愿意前来交易。边区后勤干部在集市上坚持公买公卖、群众优先的购买原则,每天开市后,先让群众购买,快到收摊时,所余粮食、蔬菜等,皆由冯彦升代红军悉数收购,派人送上薛家寨。由于红军给群众付现金,采买价格优厚,且收量不限,亭子沟贸易集市非常受群众欢迎。

亭子沟贸易集市的建立,极大地方便了周围群众的生活,为红军提供了充足的日常生活用品和部分急需物资,解决了根据地红军物资短缺的问题,成为红军筹集粮秣和资金的有利场所,从而打破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提高了群众努力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繁荣了边区经济,为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和巩固做出了积极贡献。

资料来源:中共铜川市委党史研究室(铜川市地方志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