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来荠菜鲜

春来荠菜鲜

雷焕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经意间,又一个春天来了。一场春雨过后,蛰伏了一冬的大地渐渐褪去土黄色的外衣,柳树发芽,麦苗返青,田野里随处可见提着袋子、拿着铲铲挖荠菜的人。

记得儿时的春天,家家户户的咸菜缸见底了,挖荠菜便是每个农家孩子的任务,大家结伴同行,在山坡,在沟底,在初春的麦田里,嬉笑打闹中采回了一笼笼鲜嫩的荠荠菜。到了午饭时间,荠菜香在每一个烟囱上飘散,整个村庄都氤氲在这醉人的美味里。如今,当人们的味觉还停留在正月的油腻中时,一盘鲜绿的荠菜摆上了餐桌,一下子让人品尝到了春天的味道。

荠菜原产于我国,大江南北都有它的身影。因其萌发于严冬,成长于早春,是春的使者,遂引得文人墨客留下众多诗篇。

最早吟咏荠菜的诗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诗经•谷风》里就有“谁谓茶苦,其甘如荠”的诗句。晋代夏侯谌的《荠赋》称得上是咏荠诗的上乘之作,“钻重冰而挺茂,蒙严霜以发鲜。舍盛阳而弗萌,在太阴而斯育。永安性于猛寒,羌无宁乎暖燏。”其意为一般草木只有天暖了才出土生长,而荠菜则是破凌而出。“齐精气于款冬,均贞固乎松竹。”把荠菜与松竹摆在一起,喻其品节。

在古人眼中,荠菜还是生命强者的代表。齐人卞伯玉在他的《荠赋》中也不乏对荠菜的赞美之词:“终风扫于暮节,霜露交於杪秋。有萋萋之绿荠,方滋繁於中丘。”唐代郑处诲编撰的《明皇杂录》中记载,唐肃宗上元二年七月,唐玄宗身边的太监高力士被贬途经夜郎南边的巫州时,看到漫山遍野的荠菜没人采摘,不由吟出一首小诗:“两京作斤卖,五溪无人采。夷夏虽有殊,气味都不改。”说明荠菜贫富皆吃,且唐代集市已有售卖。

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也有咏荠的名句“时绕麦田求野荠”。初春季节,在散淡的阳光和料峭的风里,返青的麦田里长出许多荠菜,一片片、一簇簇,给乍暖还寒的初春带来无限生机。因荠菜鲜肥嫩绿,与麦苗绿成一色,村姑、儿童挎着小篮,拿着小铲到麦田细细辨找,采挖。苏东坡还赞美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是少有的“天然之珍”。

南宋词人辛弃疾《鹧鸪天•代人赋》中的“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是咏荠名句,说荠菜在早春季节就从泥土里萌出,给人们带来春天的信息。在城中的桃花和李花害怕风吹雨打而凋落的时候,野外小溪边的荠菜花却不畏风雨,正朝气勃勃地迎春盛开,让人不由脱口而出:“春天在这里!”

南宋诗人陆游最爱食荠菜,在《食荠》一诗中写道:“日日思归饱蕨薇,春来荠美忽忘归。”诗人对食荠颇得其法:“小着盐醯和滋味,微加姜桂助精神。”他还在《买鱼》一诗中将荠菜与鲈鱼相比,说用它掺肉做菜肴香气满屋,下酒使人一醉方休。

明代陈继儒作诗曰:“十亩之郊,菜叶荠花。抱瓮灌之,乐哉农家。”让我们看到明朝人种植荠菜的情景:田里荠菜已经开了花,农夫正抱瓮浇灌。看着一片旺盛的菜叶荠花,农家该是何等的欢乐!明人滑浩的《野菜谱》:“江荠青青江水绿,江边挑菜女儿哭,爷娘新死兄趁熟,止存我与妹看屋”,却记录了同为食荠的人间辛酸史。

清代郑板桥也有诗云:“三春荠菜饶有味,九熟樱桃最有名。清兴不辜诸酒伴,令人忘却异乡情。”有荠菜的清鲜、樱桃的美艳、佳酿的醇香,诗人竟可忘却漂泊异乡的寂苦了。由此可见荠菜之美味非同一般。

近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汪曾祺、张洁等人笔下的荠菜更是风情万种,使得这不起眼的野菜登上大雅之堂。春天,不吃一回荠菜,好像你就不食人间烟火。

荠菜,走过千年,但味道依然鲜美如初。从前,荠菜多是穷苦人家的救命菜。现在,每家每户都可以吃上大鱼大肉的时候,却仍然回味着荠菜的味道。因为荠菜,有一种难以割舍的岁月情怀。

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