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与蕉萍

雷锋与蕉萍

和谷

我的家乡陕西铜川有一座焦坪煤矿,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兴建的,之所以被世人广为知晓,源于亿万人耳熟能详的歌曲《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歌从诞生起,唱遍祖国大地,至今传唱几十年,成为新中国文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1963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上海实验歌剧院作曲家朱践耳,看到雷锋日记中摘抄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诗,谱写了具有山歌风格的曲子,并注明歌词是摘自雷锋日记。之后发现,雷锋日记摘抄自《陕西文艺》“诗传单”蕉萍的小诗,从此词作者便署名蕉萍。

蕉萍是谁?名不见经传,在一群词作家或诗人中找不到这个名字,无疑是来自基层的作者。依据投稿地址,找到了陕西省铜川市焦坪煤矿,开始猜测是不是一个女作者的名字,却无蕉萍这么个真实姓名的人。后经知情人介绍,蕉萍是被下放劳动的矿工姚筱舟的笔名,为“焦坪”的谐音,给报刊投过稿。矿党委书记找来姚筱舟,有着家庭出身阴影的他心有余悸,不敢承认自己是蕉萍,以为又犯了什么错误。书记说明事由,姚筱舟这才消除疑虑,诚惶诚恐地承认自己就是蕉萍,《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小诗是他写的,还得到过两元钱稿费。

姚筱舟说,这首歌出名于雷锋日记,他由旧社会的苦难日子,走向新中国的幸福生活,才对这首诗产生了共鸣。这充分证明,对党的感谢,对党的恩情,中国人民都记在心中,我只是用自己的笔写出了大家的心声。姚筱舟一生一心向党,1951年在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上就写下了人生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多少年来不管经历多少坎坷,他的赤诚之心从未改变,入党愿望始终强烈。2001年,这位老人终于实现了自己半个世纪的追求,投入党的温暖怀抱,梦想成真,喜极而泣。他说,工作这么多年,的确认为共产党是老百姓的党,而我想最后完成我的心愿。

回想1963年,我十一岁,在唐宋耀州陶瓷窑神庙的遗址黄堡高小读书,就学唱《唱支山歌给党听》,点燃了一颗蓬勃向上的少年心。此时的姚筱舟在做什么?在相距不远的焦坪煤矿下井劳动。当时,我朦胧记得这首歌是雷锋写的,压根不晓得蕉萍是谁,可以说近在咫尺却不相知。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从事编辑和文学写作,我才明白这首经典歌曲的词作者蕉萍,竟然是铜川焦坪煤矿的普通矿工姚筱舟,不由惊讶并油然而生敬重之情。

在参加家乡的一次文学活动中,我终于见到了这位大名鼎鼎的词作家,上前致以问候。他不像是我想象中能写出《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蕉萍,一点儿也不风度翩翩,气宇轩昂。他个头不高,面目瘦削,不善言辞,性情内向。在一起交谈,问及《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创作经过,他也含蓄自谦。他把自己藏得很深,如同大地底层的煤炭。

之后,知道姚筱舟做了矿工报的副刊编辑,后来当了铜川市文联副主席,单凭借《唱支山歌给党听》一首歌词,也应该是实至名归。一个人被冠以词作家或诗人作家的名号,皓首穷经,能够有这么几句诗词传世,也不枉其称谓。

《诗经》云: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2018年夏天,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铜川建市六十年表彰百名杰出贡献人物,我位列其中,有幸与姚筱舟一同登上领奖台,短暂相处,终于看到他欣喜宽慰的笑容,交谈甚欢,合影留念。在餐桌上,在散步途中,相互谈及诸多感兴趣的话题。我建议他写一部自传,或口述由子女整理出来,是一个独特的记录这个时代和个人心路历程的真实故事,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姚筱舟显得很沉静,摇摇头说,不必了,任凭后人去评说吧!

不曾料到,这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姚筱舟。一年之后,我偶尔读到了2019年9月10日《三秦都市报》的报道:传唱大江南北,影响了几代人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的歌词作者姚筱舟于2019年9月1日在铜川逝世。我顿时黯然神伤。没有告别,没有追思会,姚筱舟悄悄地走了。据说,他安息在漆水河边崇山峻岭的某一片偏僻的荒坡上,融入泥土。

半个多世纪,姚筱舟究竟经历了多少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是怎样从九死一生的战火中,从异常艰苦的煤矿劳作中,从急风暴雨的洗礼和磨砺中,从事无巨细的编辑生涯中顽强地走过来的?

乍暖还寒,春雨霏霏。我失眠了。我梦见了姚筱舟,他朝我微笑。这便开始走访他的子女亲属,和诸多文友甚至是八九十岁老者,查阅被时光漫漶了的大量档案资料,寻找姚筱舟苍茫的生平踪迹和心灵图谱。

我乐此不疲于这种煞费苦心的寻找,耳边萦绕着这首打动人心的歌:“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旧社会鞭子抽我身,母亲只会泪淋淋。共产党号召我闹革命,夺过鞭子揍敌人。”

我得去云彩里寻找他,寻找那个蕉萍,因雷锋在日记中摘抄了他的《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小诗,而诞生了一首经典歌曲的蕉萍。 

转载请注明稿件来源及作者